• 旅游扶貧應注重綜合效益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作者:詹雯 孫盼盼    時間:2016-08-22





      旅游扶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綜合考慮旅游業發展的規模、結構、時序和效益,控制好各種旅游風險,其綜合效益及其模式的長效化才會盡早實現


      8月18日,國家旅游局和國務院扶貧辦在河北省張家口市共同召開第二屆全國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推進大會。會議回顧總結了近年來我國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績和經驗,對下一步旅游扶貧和鄉村旅游重點工作作出了安排部署。大會提出,要大力推進鄉村旅游扶貧工程,“十三五”期間,要通過發展鄉村旅游,促進2.26萬個建檔立卡貧困村747萬貧困人口脫貧;到2020年,全國鄉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過40億人次,實現鄉村旅游總收入2.3萬億元,帶動全國約15%的農民受益。


      當前,旅游扶貧理念日益得到社會認可,發展旅游業已經成為扶貧攻堅的一種有效手段和途徑,成為縮小地區和城鄉差距、平衡地區發展的重要渠道,許多鄉村通過旅游扶貧模式擺脫貧困。


      旅游扶貧應該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文化保護的有機統一、相得益彰。因此,在旅游扶貧的熱潮中,要找到更有新意和更有操作性的措施,使旅游扶貧成為一種長效發展模式,讓更多的貧困地區在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等多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讓當地居民從文化和心理層面真正地實現“脫貧”,不再“返貧”,走出一條更寬闊的致富道路。基于此,筆者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是遵循市場規律,厘清旅游扶貧過程中政府、企業、居民等各方利益相關體的關系,增強居民參與旅游發展的積極性,有效提高旅游扶貧效率。作為政策的制定者,政府要做好宏觀定位,積極支持和帶領當地企業和居民發展豐富多樣的旅游活動,打造具有當地文化內涵的旅游名片,同時扮演好“利益平衡者”的角色,給予當地企業和居民更多發展機會和提升空間,而非迫于政績壓力選擇對資本妥協。作為企業和居民,要想在鄉村旅游利益分配中占有更大份額,應當具有創新意識和學習意識,提升自身素質,不斷提供更加優質的旅游產品和生產要素。只有不斷探索利益分配機制,讓三者關系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狀態,才能夠保證各個主體可以最大限度地獲得持續效益,避免貧富差距擴大。


      二是以旅游市場需求為導向,合理規劃和積極投入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旅游可進入性,同時建立和完善相關的旅游服務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改善衛生狀況,為旅游業快速發展做好配套支撐。要引導和增強當地居民的垃圾分類處理意識,定點集中收集,形成游客垃圾與居民生活垃圾科學合理的收集運輸處理模式,減少對當地生態環境的破壞。


      三是將原真性與市場化、信息化與個性化有機結合,創新開發和設計旅游產品、項目和線路,提高游客滿意度和重游率。在現代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中,鄉村對旅游者的最大吸引力在于具有濃郁鄉村原真性的自然風貌和人文客體。因此,旅游扶貧要明確所在區域的特色資源優勢和核心旅游吸引力,做好市場細分和戰略定位。此外,伴隨互聯網技術的突飛猛進,愈來愈多的旅游者在互聯網上留下大量消費和行為決策數據信息。旅游扶貧工作要充分利用這些大數據,深度挖掘和掌握旅游者的個性化消費偏好、決策心理和行為動向,設計和提供更多符合他們個性化需求的旅游信息和產品,有效提升游客的消費體驗,形成系列化和持久性的旅游收入。


      四是以多主體、多業態的業務組合和融合創新為主,通過“旅游+”思維,創新貧困地區的旅游經營模式,形成旅游核心吸引力。被譽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的福建省寧德市赤溪村,便是依托當地豐富的山林和淡水資源,以“公司+專業合作組織+基地+農戶”的模式發展生態農業,使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相互融合,有效集中了有限的旅游資源,加速了各種特色資源間的互動協調發展,從而成為閩浙邊界獨具特色的旅游地,大幅提高了村民收入。


      旅游扶貧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綜合考慮旅游業發展的規模、結構、時序和效益,重視解決利益分配機制、相關設施和旅游公共服務體系、旅游原真性、旅游消費個性化、“旅游+”經營模式等問題,控制好各種旅游風險,旅游扶貧的綜合效益及其模式的長效化才會盡早實現。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