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獨特的地貌及氣候特征為農產品生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孕育了優質豐富的農產品及中醫藥產品資源,瓜果香甜、蔬菜有機、牛羊肥美、藥材道地,成為我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品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和甘肅對外開放程度的提升,借助日益完善的陸路和空運物流體系,國際貿易市場不斷拓寬,以高原夏菜為代表的有機蔬菜和生態農業產品享譽世界,鮮活的農產品出口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
精準扶貧不斷拓展新空間
“我省不斷探索促進農產品銷售渠道,利用廣交會和境內外展會不斷提升品牌效應,擴大知名度,目前,農產品年出口額達到4億多美元,品種多達120余個,遠銷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鮮蘋果、蘋果汁、番茄醬、蔬菜花卉種子、小雜糧、中醫藥產品等在國際市場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甘肅省商務廳廳長張應華介紹,與中國石化共同推進的甘肅特色農牧產品訂貨會就是探索促銷農產品的新嘗試,如何實現甘肅與全國同步進入小康水平,脫貧是商務部門的首要任務,為此,加大扶貧攻堅就必須創新工作方式,圍繞扶貧擴大農產品銷售渠道深挖“新潛力”,圍繞市場創新培育競爭“新優勢”,圍繞產業發展培育經營“新模式”。
甘肅地處西北干旱區、青藏高寒區、東部季風區三大自然區域,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光熱資源獨特的地貌氣候,孕育了優質豐富的農產品資源。
近年來,甘肅商務系統緊緊圍繞全省內貿流通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要求,加快建設大型商品交易市場、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縣鄉便民市場和電子商務服務平臺,構建農產品流通產業發展支撐體系,補齊發展短板,降低流通成本。建設國家及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科技園區、農產品加工園區和外貿轉型升級示范基地,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加強品種選育、質量管控、品牌培育,舉辦形式多樣的促銷活動,高原夏菜、葡萄酒、優質林果、清真食品、百合、玫瑰、中藥材等一批知名產品脫穎而出,深受城鄉居民的認可和肯定。張應華表示,圍繞扶貧工作,下一步繼續擴大國內與國際市場的深度融合,首創舉辦一次中醫藥博覽會,發揮中藥材的優勢,做大做強,鞏固甘肅在中醫藥方面的特色地位。
多措并舉推進產業品牌化
甘肅中藥材種植面積388萬畝、產量99萬噸,均居全國第一。全省探明中藥材品種1600多個,其中黃芪、當歸、黨參、大黃、甘草并稱隴藥五朵金花,在國內外久負盛名。甘肅還是中國“南藥北儲、東藥西儲”的天然倉庫,現有6家中藥材專業市場,持證藥品生產企業134家,千噸以上的現代倉儲物流企業23家,倉儲品種320多個,運輸專線30多條,運銷網絡遍及全國各地及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及歐美等國際市場。近年來,甘肅在歐美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建立了岐黃中醫學院和中醫中心,在新西蘭合作成立了中醫文化交流中心。百年“老字號”企業蘭州佛慈制藥集團在俄羅斯、美國、東南沿海等國家和地區,完成了150個中醫藥產品的注冊,公司生產線全部通過國家GMP、澳大利亞TGA組織的GMP認證,產品在PIC協約國得到認可,產品行銷全國,并出口至美國、加拿大、東南亞等27個國家和地區。
多年來,發改、財政、商務、農牧、海關、商檢、國稅、金融等部門健全完善外貿協調工作機制,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外貿發展的政策措施,加大出口基地標準化建設,提升通關便利化能力,建立出口產品質量可追溯體系,隨著蘭州新區綜合保稅區和武威保稅物流中心的封關運營,蘭州、敦煌空運口岸的開放,“天馬號”“蘭州號”“嘉峪關號”等國際貨運班列的開通,都為甘肅農產品和中醫藥產品走出去,創造了良好的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甘肅省“十三五”消費品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將打造千億元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將以市場為導向,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實施產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提高消費品有效供給能力。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