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笙歌奏畢,三聲火槍響起。
火槍的硝煙尚在林間氤氳,苗寨大門已經吱呀吱呀的向客人敞開。位于貴州省從江縣月亮山深處的這片土地,散發著冷艷、神秘的氣質。“姓滾,滾蛋的滾!”岜沙苗寨老苗王滾拉旺扛著一把上了歲數的火槍,但依然中氣十足。這里是中國“最后一個槍手部落”,寨子里的每個男人都習慣肩扛一把長槍。
“七個一”成就養心圣地
岜沙苗寨,距離從江縣城7公里,小隱于野。貴廣高鐵開通后,岜沙苗寨大隱于市,高鐵從江站下車片刻即達。記者發現,這里依舊保留著鐮刀剃頭、簡約婚俗、樹葬等濃郁的古代遺風,被民俗學者稱為“苗族文化的活化石”。
從江縣地處貴州省黔東南州邊緣,自然山水綺麗多姿,民族文化原生古樸,苗、侗、瑤、壯、水等少數民族人口32萬人,占全縣總人口的95%,被譽為“養心圣地·神秘從江”。
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從江縣小黃村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大歌以和聲的完美協調、格調的柔和委婉、旋律的幽雅優美而著稱于世。侗族大歌2005年就進入國家級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并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委認為,侗族大歌是“一個民族的聲音,一種人類的文化”。侗家人則認為“飯養身,歌養心”,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
除了岜沙苗寨這一桿槍、侗族大歌這一首歌外,從江縣最具代表的文化旅游資源還有“五個一”,即“一片田、一座樓、一副藥、一棵草、一碗茶”。
“一片田”即加榜百里梯田,“一座樓”指現存最古老的侗族鼓樓——增沖鼓樓,“一副藥”指“世界三大洗浴文化”之一的瑤族藥浴,“一棵草”指能調節人口比例的占里“換花草”,“一碗茶”指少數民族“打油茶”的習俗,共同與一桿槍、一首歌組成了神秘從江的“七個一”。
大旅游拉動縣域脫貧
從江曾是貴州省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城。現在,隨著貴廣高鐵、廈蓉高速、黎洛高速的開通,使得從江的交通大為便利,北上貴陽僅需1.5小時,南下廣州僅需3.5小時,到桂林僅需53分鐘,從江成為貴州“南下兩廣、東進兩湖”的橋頭堡。
利用區位和交通優勢,對內,從江把縣內的岜沙—鑾里—小黃—占里—高華—加榜等景點串聯起來,把“珍珠變項鏈。對外,從江縣融入“西江—肇興—小黃”旅游精品線,躋身“桂林旅游圈”和“東盟陸路旅游環線”。
從江旅游已邁開發展步伐。2017年上半年,全縣接待旅游總人數12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9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50%和55%。“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記者發現,從江的招商項目都是圍繞生態建設展開。“從江縣把大旅游與大數據、大扶貧、大健康三大戰略行動結合起來,圍繞‘醫、養、健、管、食、游、體’,加快發展大健康等新興產業業態,推動各類產業轉型升級。”從江縣投資促進局局長張成權說。“我本是樹”,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在離開岜沙時這樣感嘆。如今,放眼整個從江,已經走上了一條依靠生態旅游脫貧的光明大道。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