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寒潮席卷全國。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川省西昌市安哈鎮長板橋村,一年前才被評為4A級旅游景區的彝家新寨,沐浴在冬日暖陽中。
“長板橋村以前是貧困村,自從實施旅游扶貧后,成功創建為4A級旅游景區。2017年,全鎮‘彝家樂’已發展到50余家,接待游客91萬人次,旅游收入3600多萬元。”安哈鎮黨委書記徐正祥介紹。
村民們也在算著自己的旅游收入。村民阿西各各一家6口人,經營著一家叫“小木屋”的彝家樂,賣彝族燒烤等特色餐。2017年,她的純收入有20多萬元。但在鎮里,阿西各各的收入不是最高的。同樣經營“彝家樂”的村民王達意和王拉呷,他們2017年的收入分別為32萬元和35萬元。
這樣的收入,如果放在幾年前,村民們是不敢想象的。安哈鎮的村民由窮到富的密碼是,西昌市旅游扶貧的深入推進。
鄉村旅游扶貧產業的生命肌理
西昌市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城市,是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的重要節點。自2006年創建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后,西昌旅游一路高歌猛進,成為中國旅游新熱點、四川旅游新標桿。2017年,西昌全市旅游人次超過2100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205.22億元。
雖然游客接待量大增,但當地注意到,游客主要集中在邛海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及境內7個3A級以上旅游景區。而遍布全市的眾多鄉村旅游景點游客量不大,旅游扶貧造血功能沒有充分發揮。
“我們提出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協會主體、市場運作、群眾參與、文化提升的旅游扶貧發展模式,實現了一、三產業互動發展。”西昌市委書記李俊說。
西昌“鄉村十八景”應運而生。當地投入10億元,打造了桃源農莊、鳳凰葡園、茅坡櫻紅等18個鄉村旅游景點;投入10億元,建成了安哈彝寨等一批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紅色文化旅游點。
如今的西昌,鄉村旅游景點遍布全域,特色采摘節、民俗文化節等令人目不暇接。全市每年舉辦的鄉村旅游節多達20多個,實現月月辦節、月月火爆。
大批游客來到西昌的廣袤農村,鄉村旅游由此激活,貧困鄉村開始分享到旅游紅利。樟木箐鄉丘陵村一戶農家樂,曾經在櫻桃節期間一天營業額超過10萬元。2017年,西昌全市鄉村旅游收入32.68億元,成為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柱。
黨政主導旅游扶貧的堅強推力
黃水鄉書夫村是西昌市2016年脫貧的一個彝族聚居貧困村。書夫村脫貧的一個重要經驗,是編制了《書夫村旅游區總體規劃》。
“抓旅游扶貧,必須考慮旅游上位規劃。”李俊說。
據了解,西昌市先后編制了《全域旅游規劃》《旅游扶貧產業總體規劃》《旅游十三五規劃》《貧困村創建10個3A景區規劃》等一批旅游扶貧規劃;編制了《邛海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總體規劃》《邛海濕地恢復總體規劃》等一批景區規劃;編制了《安寧河谷發展戰略與空間策劃》《安寧河谷發展總體規劃》《安寧河谷農文旅生態長廊試驗段規劃》等一批安寧河谷生態長廊規劃,基本形成了西昌旅游扶貧產業四梁八柱頂層設計。
黨政主導,規劃引領,統籌謀劃,科學推進,旅游扶貧在西昌全域旅游的拉動下穩步推進。但在貧困村搞旅游,缺的是人才,短板是基礎設施。為了破解瓶頸,西昌市的辦法是“投、幫、扶、孵”。
“投”即運用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整合扶貧資金,完善貧困群眾住房、道路、給水、產業以及旅游六大要素基礎設施等。“幫”即充分運用政策幫扶、技術幫扶、管理幫扶、信息幫扶、運營方式幫扶。“扶”即在管理水平、服務理念、經營思路等方面扶持,培訓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鄉村旅游人才,做好鄉村旅游市場開拓、產品升級、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等工作。“孵”即積極帶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產業及其他關聯產業的持續發展和融合提升,推進當地集體經濟發展,提高村民收入,幫助貧困戶脫貧。
“投、幫、扶、孵”旅游扶貧思路既練外功,更修內功。為此,西昌市投入5000萬元,在全市范圍內啟動了10個鄉村旅游景區創建3A級旅游景區工作。
嘗到旅游發展甜頭的安哈鎮彝族村民,聽說安哈要創建4A級旅游景區,32戶經營“彝家樂”的村民籌資120萬元,改造提升了自己的“彝家樂”;成立安哈鎮旅游協會,組織村民從事彝繡等傳統手工藝旅游商品生產,拉長以前主要以餐飲為主的鄉村旅游產業鏈。
西昌還依托創建工作,大力發展特色經果林產業,新建5萬畝核桃基地、2萬畝花卉基地、5萬畝特色水果基地等,全市水果產量突破10萬噸,產值達4億元。貧困群眾獲得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文化打底七彩西昌的厚實土壤
《彝山·彝韻》,是一臺沒有專業編導、專業演員的民族風情演出。編導是西昌市大箐鄉黨委書記,演員是該鄉白廟村彝族村民。“我們唱的跳的都是祖先傳下來的、從小喜歡唱的跳的東西。”村民們說。
《彝山·彝韻》講述的是彝族歷史,中間穿插了彝族的蘆笙、月琴等彝樂表演和朵洛荷、火把節狂歡等傳統習俗表演。現在,這臺演出已經是白廟村的旅游名片,還被邀請到重慶等地演出。
“西昌地處藏羌彝文化走廊的腹心地帶,多元文化匯聚,為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厚實的文化土壤。”李俊說。
為此,西昌市精心策劃推出了“4×3”文化旅游主打產品。據介紹,“4”即每年推出元旦和春節“冬春陽光之旅”、清明和端午“陽春踏青之旅”、火把節“民族風情之旅”、彝族年“美食風情之旅”四大旅游板塊。“3”即四大版塊分別圍繞鄉村旅游、節慶活動、特色藝術節三大系列,每年策劃50余場活動,形成一批超過100萬人次游客的重大節慶旅游板塊群、一批超過50萬人次游客的小長假旅游板塊群、一批超過10萬人次游客的周末假日旅游板塊群。
文化是旅游的調色板。有生命力的旅游,來自于文化的厚植。西昌市貧困村大多是少數民族聚集村,燦爛多彩的民族文化成為旅游扶貧的重要資源。
西昌市的“鄉村十八景”,每一景都有一個如詩如畫的名字:榴開客家、荷色生香、鳳凰葡園……安哈鎮鄉村旅游的logo是“螺嶺彝風”四個字。這四個字,連接著安哈鎮的四大文化旅游主打產品——春節民俗文化節、三月梨花節、七月火把節、十月彝歷新年節。
有了文化,旅游就有發展張力。2015年,四川省第六屆冬季鄉村文化旅游節選擇安哈彝寨作為主會場。2016年,安哈彝寨成了4A級旅游景區,被評為全國首批“優秀村莊規劃示范村”。
創建鄉村旅游文化品牌,是西昌旅游扶貧的核心。2016年起,西昌市再次發力鄉村旅游,把大型節慶活動引入鄉村旅游。2017年7月,規模盛大的彝族火把節同時在洛古波鄉、大箐鄉、四合鄉、安哈鎮點燃熊熊火把。當天晚上,超過20萬游客參加火把節狂歡。(羅淙)
轉自:中國旅游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