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降息“潮起” 全球貨幣政策轉向艱難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4-06-19





      隨著越來越多經濟體宣布降息,全球央行政策轉向的浪潮聲勢漸起。上周,繼加拿大央行打響七國集團(G7)降息“第一槍”后,歐洲央行也邁出降息步伐,丹麥央行緊隨其后。與此同時,本周美聯儲宣布繼續維持利率不變,英國央行、澳大利亞央行等也仍按兵不動。在通脹形勢、經濟增長需求、政治因素等交疊影響下,全球央行貨幣政策走勢引人關注。


      歐洲央行6月6日宣布,將歐元區三大關鍵利率均下調25個基點,于6月12日起生效。這是歐洲央行自去年10月停止加息以來首次降息。丹麥央行同日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以捍衛其本幣與歐元掛鉤的匯率制度。在此前一天,加拿大央行也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


      加拿大央行和歐洲央行先后降息,意味著超過半數的G7國家已加入放寬貨幣政策的隊列。分析人士認為,這表明主要經濟體多年來的沉重通脹壓力正在緩解,目前已進入利率調整的窗口期。尤其是歐洲央行的降息決定將帶來重要的風向標作用,以G7為首的發達經濟體預計將會更多地加入到降息大潮中。


      自從激進加息踩下“剎車鍵”以來,主要經濟體開始放寬貨幣政策的跡象愈發明顯。除了上述三家央行,捷克、匈牙利、瑞士、瑞典等發達經濟體以及巴西、智利、哥倫比亞、墨西哥等新興經濟體的央行此前就已經宣布降息,其中一些央行已實施多次降息。美聯社文章稱,世界各地的央行開始傾向于降低借貸成本,這一轉變對購房者、儲戶和投資者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盡管如此,討論全球范圍內是否已進入降息周期還為時尚早。當下,各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呈現分化局面。在降息隊伍日益壯大的背景下,美國、英國、挪威、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央行仍謹慎維持當前利率不變,其中多數央行預計在數月內不會采取行動。日本央行于今年3月結束負利率政策,17年來首次加息,成為此輪降息大潮中的“逆行者”。


      通脹水平是對央行決策影響最大的指標之一。由于大多數歐美發達經濟體的通脹率仍高于目標且預期不穩,短期內各央行可能繼續維持高利率,以推動通脹下行。即便是對于剛剛降息的歐洲央行和加拿大央行,市場預計其未來繼續降息的時機和路徑仍然存在不確定性。歐洲央行行長拉加德表示,降息后利率仍處于限制性水平,決定未來是否再次降息的關鍵性因素將是能否繼續看到通脹以正常進度回歸目標水平。


      另一方面,長期低迷的經濟亟待提振。近年來,在高利率、高通脹、地緣政治沖突持續等多重因素影響下,不少經濟體增長疲軟,期待貨幣寬松這一劑經濟“強心針”。但通脹高企令一些央行左右為難,遲遲無法采取降息措施。只有當相關數據顯示經濟需要更多刺激時,央行才可能進一步放寬貨幣政策。


      此外,英國和美國今年都面臨大選考驗。英國《金融時報》援引前政府官員和經濟學家的話稱,政治關注度的上升使得兩國的利率決策變得更加復雜,央行為了避嫌可能會在投票前不采取任何行動,甚至改變原本的計劃。“央行不想表現出在玩弄政治,所以最簡單的辦法就是什么都不做。”


      作為全球央行的“領頭羊”,美聯儲降息的“靴子”何時落地備受矚目。今年以來,美聯儲降息預期一再受到打壓。6月12日,美聯儲宣布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維持在5.25%至5.5%之間不變,連續第七次會議維持利率不變。多數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成員預計今年內或最多實施一次降息。可以預見的是,為避免通脹回升和匯率風險,在美聯儲降息之前,其他央行的決策將保持謹慎。


      全球主要央行的降息序幕已經拉開。分析人士認為,盡管很難回到此前的低利率時代,但如果未來經濟形勢不樂觀,大規模貨幣寬松措施也可能“重出江湖”。無論如何,全球貨幣政策轉向注定不會一帆風順。(廖冰清)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