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多家行業機構統計研究顯示,近年來,由于頻頻出現負電價,儲能項目在歐洲日益“走紅”。而隨著儲能產業快速發展,歐洲儲能市場也悄然改變,從原來的以戶用儲能為主,逐漸向大型儲能“當家”轉變。
負電價加速儲能項目部署
近年來,負電價在歐洲多國已經成為“常態”。根據荷蘭研究機構Strategy日前發布的數據,今年1月1日至8月14日,荷蘭EPEX現貨期貨市場累計出現347個小時的負電價,超過去年全年316小時的負電價。
該機構分析師指出,隨著可再生能源發電量持續攀升,未來負電價將越發頻繁地出現。預計今年,荷蘭出現負電價的時長將達到450小時至550小時;由于太陽能和風力發電量的持續增長,到2025年,預計荷蘭出現負電價的時長將大幅增長到550小時至750小時;到2026年,荷蘭負電價時長將進一步增至800小時-1200小時;到2027年-2029年間,這一數字將達到1000小時-1500小時。
分析人士認為,歐洲負電價情況日益嚴重不僅暴露了電網靈活性不足,也凸顯了儲能技術在能源轉型中的重要性。
為此,近年來,歐洲各國政府通過制定一系列激勵政策,例如稅收減免、提供補貼等,促進儲能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并通過設定儲能部署目標,系統地將儲能系統納入可再生能源拍賣中,并允許電池儲能系統在所有電力市場運行。
同時,歐洲各國還在加速推進儲能產業鏈的本土化建設,通過設立目標、推出法規和基金支持等措施,鼓勵本土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和生產規模。
從戶用儲能轉向大型儲能
在儲能項目持續興起的同時,歐洲儲能市場格局也開始改變,戶用儲能需求日益走低,大型儲能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以德國為例,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統計顯示,今年前7個月,德國新增戶用儲能裝機量同比下降14.48%,其中,7月單月新增戶用儲能裝機更是同比銳減36.58%。
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價持續下行、部分國家補貼退坡,是導致歐洲儲能市場格局生變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今年6月,歐盟國家平均批發電價同比下降14.64%;7月,歐洲終端電價已經降至0.242歐元/千瓦時。
政策方面,以意大利為例,該國曾提出一項針對儲能項目的補貼計劃,于2020年開始執行,其中設定戶用儲能設備稅收抵免額度為110%,但2022年底,意大利明確,2023年-2025年,上述稅收抵免額度每年將分別減少至90%、70%和65%。受此影響,今年第一季度,意大利儲能裝機量同比下降超20%。
與戶用儲能“節節敗退”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型儲能在歐洲市場漸受青睞。
德國機構ISEA統計顯示,今年1-7月,德國新增大型儲能裝機量同比增長65.69%。另據歐洲研究機構SPE預測,今年,歐洲大型儲能裝機量有望達到11吉瓦時,同比增幅將高達205%;大型儲能在歐洲儲能市場的占比將達到49%,超過戶用儲能成為市場主導力量。
歐洲儲能協會指出,除德國外,英國和意大利短期內也將成為歐洲大型儲能裝機量增長的重要“推手”。據了解,一直以來,英國儲能市場都以大型儲能為主,項目案例與政策框架較為完善,自2020年以來裝機量每年翻一番,預計未來兩年有望持續增長。意大利則制定了2030年可再生能源目標,投資177億歐元在南部和島嶼地區建設大型儲能項目。
歐洲儲能協會預計,今年,歐洲市場的大型儲能裝機增長將以英國和意大利為主;到2030年,歐洲其他各國大型儲能裝機將開始放量。(記者 李慧)
轉自:中國能源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