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世界銀行最新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報告,2025年全球貿易增速預計將從2024年的3.4%放緩至1.8%,創下近十年新低。這一調整較年初預測下調1.3個百分點,反映出美國關稅政策反復、地緣沖突持續及供應鏈重構等多重壓力。盡管報告預測2026年全球貿易增速或小幅回升至2.7%,但貿易疲軟態勢可能成為未來兩年的新常態。
風險1:政策不可預測性
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研究員白明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盡管美國政府撤銷了部分計劃采取的措施,但美國的關稅政策確實帶來了貿易壁壘、提高了貿易成本,還進一步造成了市場的扭曲,破壞了國際分工的秩序,因而也使各國流失了更多的貿易機會。因此,國際機構下調全球貿易增長預期是合理的。
世界銀行報告指出,2025年4月美國宣布對中國加征新一輪關稅后,全球貿易政策不確定性指數(TPU)一度飆升至歷史峰值。但隨后美國政府部分撤回措施,并與歐盟、東南亞等重啟談判,導致市場預期頻繁波動。
“企業面臨的最大難題是政策不可預測性。”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英德米特·吉爾在報告中分析稱,“許多公司為規避關稅風險,已在第一季度提前出貨,這透支了后續需求。”數據顯示,2025年1-3月全球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5.2%,但4-5月驟降至-0.7%,印證“搶出口”效應退潮。
高頻指標同樣不容樂觀。報告指出,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國家出現新出口訂單收縮。指數顯示新出口訂單在4月份暴跌至20個月來的低點,并在5月份繼續低迷。展望未來,如果政策緊張局勢出現緩解,供應鏈逐漸適應新的關稅升級環境,世行預計2026年全球貿易增速可小幅回升至2.7%,但仍比1月份的預測低0.8個百分點。
風險2:深層次結構性變化
世界銀行還警告稱,深層次結構性變化正在抑制貿易增長。
一方面是供應鏈區域化。美國“友岸外包”政策推動墨西哥、越南等國貿易份額上升,但區域貿易規模難以抵消全球產業鏈分工的效率損失。
聯合國和世界貿易組織的合設機構國際貿易中心追蹤數據顯示,自2024年初以來,全球新增超過150項限制性貿易措施,全球貿易環境壓力正顯著加大。
“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國正逐步轉向區域貿易協定(RTA),不斷升級的貿易摩擦并未阻礙這一趨勢。”世界銀行副首席經濟學家兼預測局局長阿伊汗·高斯撰文指出,區域一體化可以彌補全球一體化的不足,還將緩解全球經濟的分散化。世界貿易組織統計顯示,2024年生效的貿易協定達到7項,較2023年的4項有所上升,但與2010年年均約10項的水平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
另一方面是需求端疲軟,比如歐元區消費者信心指數持續低于長期均值,不少國家的大宗商品進口也受到抑制。歐盟委員會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6月消費者信心指數初值為-15.3,預期-14.5,前值-15.2,持續低于預期與均值。全球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在2023年10月回升至50榮枯線以上后,2025年制造業需求增長未能顯著提升,進一步壓制了大宗商品消費。世界銀行預測2025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將下跌12%,主因在于全球制造業活動疲軟及貿易局勢緊張。
分析指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正在通過“小院高墻”等策略,試圖重構供應鏈體系。其核心是從效率優先轉向“安全優先”,導致全球貿易增速放緩、關稅壁壘上升。對于中國等出口大國而言,加速產業升級、開拓新興市場,或是應對逆風的關鍵。(記者 孫楠)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