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經濟:“火車頭”艱難尋路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時間:2025-08-18





      德國聯邦統計局初步數據顯示,2025年第二季度德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環比萎縮0.1%。這一負增長符合經濟學家此前預期。近年來,工業引擎的疲軟、能源轉型的陣痛以及外部需求的波動,暴露了德國這一歐洲最大經濟體修復動能的不足,亦有負重“轉向”的艱難。


      工業疲軟拖累命脈


      被視為德國經濟命脈的制造業表現欠佳,成為經濟走勢的主要拖累。最新數據顯示,德國7月制造業PMI終值為49.1,連續數月低于榮枯線,預期為49.2,前值為49.2。德國制造業疲態盡顯近年來已成常態。受持續的能源成本高企、全球需求疲軟及供應鏈調整影響,德國工廠訂單持續下滑。汽車及零部件、機械工程、化工等傳統優勢行業顯著承壓。事實上,自2020年以來,德國對主要貿易伙伴的出口額一直下滑。以化工業巨頭巴斯夫為例,其2023年第二季度的利潤縮水了76%。早在去年,德國大眾便傳出因成本激增與需求放緩壓力,擬關閉大量生產線的消息。


      德國聯邦統計局的分析指出,投資低迷也是重要的因素。盡管私人和公共消費略有增長,但高利率環境抑制了相關投資,加上原材料成本波動,導致建筑等活動明顯降溫,這也是導致經濟活力不足的重要因素。


      能源轉型成本高企


      盡管歐洲能源危機高峰已過,德國工業電價仍顯著高于危機前水平并居于歐洲首位。這對于能源密集型產業如化工、鋼鐵、玻璃制造的競爭力構成挑戰。據環球網援引德國《明鏡》周刊報道,持續的經濟危機導致德國工業在一年內損失了超過10萬個工作崗位。為了增強上述行業的競爭力,德國政府擬增加電力補貼,以緩解成本壓力。但拆東墻補西墻的做法,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德國在向綠色經濟和碳中和目標邁進的過程中,要求企業和政府投入天文數字的資金進行技術更新、基礎設施改造和生產流程再造,短期內加劇了成本壓力。據環球網報道,德國工業已在生存線上掙扎,但未來數年的碳排放成本還將持續攀升。本屆德國政府近期重啟了上屆政府未完成的碳捕集封存合法化草案。但囿于巨大的財政壓力,清潔工業計劃的資金將從245億歐元大幅削減至18億歐元。


      外部環境陰晴不定


      全球需求疲軟是最大掣肘。德國作為出口導向型經濟國家,高度依賴全球貿易環境。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7月公布的統計數據,德國2025年5月出口額環比下降1.4%。4月已出現1.6%的跌幅,經濟學家原本預計5月出口額僅小幅下滑0.2%。而德國統計局指出,美國全面加征關稅導致前期負荷效應逆轉,出口動能還將進一步減弱。美國在第二季度實施的15%關稅直接削弱了德國出口競爭力,預計拖累GDP增長0.1~0.2個百分點。此外,歐元匯率的走強也將進一步削弱出口優勢,短期內難以恢復為增長引擎。分析人士指出,按照近日歐盟與美國達成的新貿易協議,歐盟對美大部分出口將面臨高關稅,同時歐盟增加對美投資和能源采購,將導致自身產業競爭力削弱和就業崗位減少,給經濟增長帶來制約,歐元區剛有起色的經濟復蘇恐難持續。


      綜合上述因素,一些機構預測,2025年德國GDP僅能微增0.1%。“內憂外患”的困境,讓“'火車頭'變'歐洲病人'”的說法卷土重來。據此,商務部研究院學位委員會委員白明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采訪時指出,德國經濟顯出疲態和近年來外部需求放緩、能源價格高企及內部結構的一些問題相關。但不能說德國是“歐洲病人”,它依然是歐洲經濟的“壓艙石”。不可否認的是,美國加征關稅進一步拖累了德國經濟,限制了其經濟復蘇的動能,未來形勢難言樂觀。“持續的俄烏沖突、潛在的國際經貿摩擦以及全球供應鏈重構的不確定性,持續給德國企業的海外業務和投資決策蒙上陰影。”


      多措并舉應對困局


      為應對困局,德國政府多措并舉。首先,歐洲央行轉向在望。市場普遍預期歐洲央行可能在2025年中期開始降息,此舉有望緩解企業和消費者的借貸成本壓力,刺激投資與消費。


      為了聚焦長期競爭力,德國政府正多管齊下應對挑戰。一方面,通過采取補貼和稅收優惠等措施,努力降低企業能源成本,如延長部分行業的電價補貼等;另一方面,大力簡化政務程序,加大數字化和未來技術如人工智能、氫能的研發投入,并努力解決技術工人短缺問題,旨在提升經濟長期韌性和創新能力。


      分析認為,德國經濟的根本問題在于:能否有效降低能源轉型的短期成本,并成功推動其強大的工業基礎完成數字化與綠色化的深度轉型。這不僅是德國經濟重煥活力的關鍵,還關乎其在未來全球產業格局中的地位。


      “火車頭”能否“轉向”,德國經濟的行走軌跡值得關注。(記者 孫楠)


      轉自:國際商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