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在建規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儲備基地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港池、進港航道及主航道疏浚工程主體日前完工,為項目投產后LNG船舶安全進港和靠泊提供保障。這條全國最大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運輸“大動脈”的疏通也創下了多項疏浚施工紀錄。
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位于江蘇省鹽城市濱海港區,是國家天然氣產供儲銷體系建設及互聯互通重點規劃項目,也是我國在建的最大液化天然氣儲備基地,2023年底全部投產運行后液化天然氣年處理能力600萬噸,可供江蘇全省民生用氣約28個月,將實現減排二氧化碳2850萬噸、二氧化硫23.25萬噸,相當于植樹6000萬棵。
“綠能港”的港池、進港航道及主航道作為運輸能源的“必由之路”,在整個工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疏通這條海上“大動脈”,需要對近82萬平方米港池、1168米進港航道、3827米主航道進行疏浚,清淤量超2000萬立方米,相當于三峽大壩混凝土總方量的1.2倍。也只有如此大體量的工程才能讓疏浚后的航道承載得起世界上最大型的27萬立方米液化天然氣運輸船通航。
作為重大民生項目,該工程必須在今年4月30日完成主體施工,留給中交上航局中港疏浚公司建設者的時間只有9個月。在節點前,中國海油鹽城“綠能港”港池、進港航道及主航道疏浚工程主體順利完工,創下多項疏浚施工紀錄。
該工程突破了國內絞吸船單船吹填直排距最長紀錄。按照施工安排,第一步是為絞吸挖泥船鋪設吹填管線,而在規劃設計中,參與施工的絞吸挖泥船單船吹填最大排距15公里,這在國內尚無先例。要保證施工期間高效吹填作業,前期管線鋪設工作必須萬無一失。根據鋪設方案,管線沿途要穿越8條道路、4條河流和3處橋梁,甚至途經沼澤、淺灘、發電廠,難度非同小可。
為不耽誤后續施工時間,建設團隊“三管齊下”:組織管線人員晝夜兼程鋪設首尾兩端管線、同政府部門和相關企業溝通避讓事宜、開展實地考察對管線方案縮減優化。最終歷時50天,管線鋪設任務順利完成,并在沿途布設可視化監控系統,實行全覆蓋、無死角式監管,提高管線通暢率。在后續絞吸挖泥船首次連通管線施工后,15公里的陸上納泥直吹一次成功。
該工程突破了同等施工領域船舶種類和數量最多紀錄。管線鋪設完畢后就要鋪開海上施工作業。疏浚區的土質以密實粉砂為主,挖掘、輸送難度大。在施工期內,因防波堤未出水面,沒有形成掩護條件,絞吸挖泥船“新海豚”輪的施工受到影響,施工進度和工程履約面臨挑戰。
“昊海龍”輪是我國自主研發的全新一代超大型智能自航絞吸船,其總裝機功率、最大絞刀功率、最大排距等重點性能指標均位居亞洲之最,“昊海龍”輪的投入為工程進度加上助推器。為了沖刺工程節點,項目團隊先后投入8艘大型挖泥船、8套樁間挖泥設備及各類輔助船舶,高峰時段現場各類船舶數達42艘,創下當前同等施工領域里船舶種類和數量之最。
該工程面臨的另一個難題是,使用年數的增加令鹽城濱海港高樁碼頭下方和后方的泥沙積少成多,已開始威脅碼頭正常使用。但高樁間空間狹小,傳統大型疏浚施工機具無法進入。
除了大體量疏浚“粗活”,碼頭高樁間的“細活”也費了一番腦筋。項目團隊針對樁間土施工,在現場試用長臂挖掘機、挖泥船尾管吹水、高壓沖水泵等施工裝備和施工工藝,在不影響碼頭正常運營情況下解決樁間土對樁基安全的威脅,也達到了環保降耗效果。
轉自:澎湃新聞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