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統計局發布中國經濟“半年報”后,各地方近日陸續公布其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已發布的20余份“半年報”顯示,各省區市上半年經濟增速全部超過7.6%的全國數值。其中,北京、上海經濟增速排名墊底,中西部地區經濟的增長則相對強勁。
一直以來,每逢宏觀經濟數據發布,中央地方“數據打架”的場景都會在內地上演。本次也不例外。有媒體將地方的上半年GDP數據相加發現,已公布“半年報”的20余省區市的GDP總量已超過23萬億元人民幣,下同,離24.8萬億元的全國總量僅“一步之遙”。
這意味著,隨著黑龍江、吉林等11個省區市經濟數據的公布,地方GDP之和肯定將大幅超過全國總量,“一加一大于二”的場景將再度上演。
地方數據和中央數據“剪刀差”存在的背后有一定的技術因素。北京師范大學經濟學教授李實指出,跨省的商品流動有時會導致重復計算推高總量。但亦有學者強調,導致中央地方經濟數據不匹配的根本原因,是現行的政績考核機制以及經濟核算體制。
不同于地方GDP由國家統一核算這一國際慣例,中國的GDP目前采取分級核算體制,這讓地方有了干預數據的可能;而以GDP為導向的政績考核機制,更是讓不少官員習慣于在地方數據上“添磚加瓦”。
雖然中央地方數據的落差會干擾各方對于經濟形勢的研判,也會讓政府公信力受到負面影響。不過地方數據間的橫向對比,還是可以大致反應出不同區域的“經濟溫差”。
在已公布“半年報”的20余個省區市中,經濟體量最大的仍然是廣東省,江蘇省和山東省則緊隨其后。上述三省的GDP之在全國GDP總量中的占比接近三成。相較而言,排在最后的寧夏上半年的GDP總量只有1008.16億元,不到前三甲的1/20。云南和廣西暫列倒數第二和倒數第三位。
雖然中西部各省區市在經濟總量的排行榜上多位居末端,但這些省份經濟增速卻處于領先地位。數據顯示,上半年,重慶和云南上半年的經濟增速均為12.4%,經濟增速僅次于排在第一的天津。四川和廣西的GDP增速也分別達到10.1%和10.2%。
上半年,北京、上海的GDP增速均為7.7%,并列排在排行榜末席。浙江和河南這兩個經濟大省的經濟增速則排在倒數第二和倒數第三,分別為8.3%和8.4%。(周銳)
來源:中國新聞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