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部門對乳業的反壟斷調查,正在從奶粉業逐漸延伸至產業鏈上游的包裝行業。國家工商總局近日公告稱,其已對利樂公司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予以立案,并正組織20多個省市工商機關進行相關調查。
在國內乳品行業,尤其是在常溫奶市場,利樂包裝占據了絕對的市場份額。其在中國市場的成功,除領先的技術、工藝能力外,也緣自在國內發展初期,利樂針對國內有潛力乳企設計的“巧妙”的商業模式,讓伊利、蒙牛等乳業巨頭的未來,與其緊密捆綁在了一起。如今,利樂在中國市場所遭遇的壟斷質疑,也多是來自這種獨特的商業模式。
利樂此番遭遇反壟斷調查,可能受益的除包裝行業內的競爭對手外,也有一些扛不住業績下滑以及成本高企雙重壓力的中小乳企。這場調查,很可能將利樂重新拉回與這些中小乳企的談判桌上。
“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這次調查的重心應是利樂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并通過競爭地位對對手進行打壓等行為。
“我們確實在應國家工商總局的要求,向其提供在華經營信息,并積極配合其對利樂的反壟斷調查。”7月10日,利樂中國公司新聞發言人牟曉燕表示,由于目前調查還在進行中,其不方便就調查的具體內容作更多披露。
國家工商總局公告稱,近幾年多次接到針對利樂公司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反壟斷舉報,反映利樂公司利用其在液態食品包裝設備和維修等技術服務方面的優勢,搭售包裝材料、實施差別待遇等。
利樂全球總部位于瑞士,是全球最大的液態食品包裝系統供應商之一。自1972年進入中國市場,其一直從事液態食品無菌包裝材料、灌裝機銷售、零配件供應及技術服務等經營業務。國內消費者所常見的一些乳品及果汁飲品外包裝上,常見利樂公司的標志。
博蓋咨詢總經理高劍鋒表示,利樂在中國的生意,多數集中在乳品行業上。在常溫奶包裝領域,更是當仁不讓的老大。10年前有關部門的調研報告即顯示,其占據常溫奶包裝95%的市場份額,如今隨著競爭加劇,這一市場份額略有下降,但也至少保持著75%以上的占有率。
多年來針對利樂在中國市場是否存在壟斷現象及行為的質疑聲一直未曾間斷過。《中國經營報》記者采訪獲悉,2004年前后,《反壟斷法》出臺之前,國家工商總局就曾委托北京大學經濟法研究所,做了一份《警惕跨國公司在華限制性競爭行為》的專題調研報告,該報告就是以利樂為案例的。
“此番接受反壟斷調查,利樂產品的市場地位及份額,最后肯定會被寫到工商總局的調查報告中,我們也已提交相應的經營數據。”利樂中國有關人士告訴記者。
但據記者采訪獲悉,利樂在中國的市場份額,并不是此番調查的重點。有包裝行業資深人士告訴記者,中國進行反壟斷調查,一般可分三個部門去執行。一是發改委牽頭的針對價格壟斷、聯合定價等問題的調查,如之前發改委五糧液和茅臺的相關壟斷行為,開出過逾億元的罰單。二是國家商務部領導的反壟斷調查多集中在制造業,多為針對企業的兼并重組等行為,可能帶來的影響行業健康發展的問題,如之前SEB對蘇泊爾的收購,就是由商務部啟動反壟斷審查程序的。
“這次國家工商總局主導的利樂調查,調查的重心應是其是否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并通過競爭地位對對手進行打壓等行為。”上述人士告訴記者。
乳業背后“軍火商”
利樂的包材銷售模式一直存在爭議。
“毫不夸張地說,沒有利樂,就沒有如今國內乳業三強的競爭格局。”上海壹言商務咨詢公司首席分析師湯志慶表示,2000年以后,國內乳業引來黃金發展期,而這時國內的包裝市場,幾乎是一片空白,只有利樂、國際紙業、康美包等少數的國外巨頭環伺著這塊市場。但為何最終是利樂獨大呢?
如伊利、蒙牛的迅速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利樂是功不可沒。在業內,利樂被形象地稱為常溫奶陣營背后的“軍火商”。中國乳業發展初期,現在的乳業巨頭還是初創企業,對于資金、技術和工藝有著強烈渴求。利樂此時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將數千萬元的設備以低價甚至免費送給乳業公司,自己靠包裝材料賺錢,這種捆綁銷售令利樂在市場迅速擴張。
“在常溫奶最為黃金的時期,真正能制約到乳業公司擴張的因素只有兩個,一是奶源,二是利樂所能提供的產能。”高劍鋒表示,利樂在國內乳業的影響力由此可見一斑。
即使是利樂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對手,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利樂通過競爭獲得如此市場地位,本也無可厚非。更何況利樂在客戶面前,扮演的不僅僅是一個材料供應商的角色,其還幫助客戶開發市場、教育消費者、進行市場營銷、開發新產品等。
但利樂的包材銷售模式一直存在爭議。上述利樂競爭對手表示,利樂在給客戶低價甚至贈送設備的同時,通常會要求其簽訂一份協議,注明客戶不得在未來若干年內購買第三方包材。“這相當于鎖定了客戶長期的包裝耗材采購,從第一天開始就把競爭對手們排斥在門外。”該人士說,利樂“軍火商”的外號由此得來,“免費提供槍支,但彈藥必須從利樂采購。”
湯志慶亦表示,如果說利樂在市場存在壟斷嫌疑的話,那么其設備不兼容其他廠商包材,可能會是最為嚴重的一項指責。據稱,利樂在自己的包材上都印有標識密碼,使用利樂灌裝機的生產線只有識別到這個標識密碼后才能工作,當客戶采用非利樂公司的產品時,灌裝機就停止工作。
對于上述壟斷指責,利樂方面表示,目前仍在積極配合工商總局的調查,待調查結論出爐后,公司再對調查結果進行回應。
調查利樂誰在獲益?
10年前針對利樂的反壟斷舉報,多來自其在國內的一家競爭對手。
國家工商總局的公告顯示,近幾年多次接到針對利樂公司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反壟斷舉報,是其此次調查利樂的主要原因。牟曉燕表示,目前利樂尚未通過任何渠道去了解舉報單位的信息,“因為這對事態發展沒有任何幫助”。
10年前針對利樂的反壟斷舉報,多來自其在國內的一家競爭對手。當時該企業正值初創期,開拓市場時處處受利樂鉗制,其將掌握的行業信息反饋至國家工商總局,直接促成了北京大學經濟法研究所針對利樂調研報告的出爐。甚至《反壟斷法》的出臺,都有該企業的一份貢獻。
上述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表示,近期未舉報利樂。“以前我們的舉報都是公開的,現在也沒必要瞞著。”
記者采訪獲悉,此番舉報利樂的,很可能來自利樂在中國乳業的中小客戶。消息人士告訴記者,之前常溫奶黃金時期,乳企業績、利潤節節走高,乳企與利樂間的合作也屢成佳話。而如今隨著鮮奶和酸奶市場的崛起,常溫奶市場已經步入“負增長”的階段。常溫奶賣不出價格,利潤也在節節走低。“下游都沒利潤了,利樂作為上游供應商,也理應降降價才對。”上述人士說。
但利樂在對乳企的談判中,是處于絕對強勢的。質量與其相仿的,價格賣的比它貴。價格比它低的,技術和質量又跟不上。同時,利樂對于伊利和蒙牛這樣的戰略客戶,給出的價格是要比其他中小乳企低的,這也造成中小乳企在包裝成本上一直吃虧。更為重要的是,如今常溫奶乳企使用的包裝設備多是利樂的,更換設備的成本又讓乳企望而卻步。
“所以部分中小乳企希望通過向工商總局舉報,通過調查來倒逼利樂重回談判桌。”上述消息人士說,這些乳企的訴求,也就是希望利樂能夠在價格和服務上,做一些讓步。
同時,針對利樂的反壟斷調查,或將讓利樂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對手們獲益。尚普咨詢近期發布行業預測報告中指出,一旦工商總局裁定利樂濫用行為存在,利樂或將面臨高額罰款。這或許可以成為其他國內外包裝品特別是乳業、果汁業無菌包裝品行業崛起的一次機會。而在將來,在面對利樂“反壟斷”可能空出的市場份額時,如何獲得下游生產企業的信任將會是無菌包裝企業發展的關鍵問題。
來源:中國經營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