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正式下發通知,為了解掌握藥品生產流通過程中的成本、價格和有關情況,以及時制定調節藥品價格,決定對部分藥品企業進行成本調查和出廠口岸價格調查。
有專家認為,由于目前國內醫藥市場存在藥品定價虛高的問題,流通環節和招標采購環節也存在諸多不規范、不合理之處,此次調查將為藥品價格下調鋪路。但也有專家表示,近期我國藥品價格再度大幅調整的可能性不大。
向虛高藥價“宣戰”
根據通知,今年7月至10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成立調查組,對60家知名藥企和上市藥企進行實地調查。
其中,調查組將對北京紅林制藥有限公司、北京科園信海醫藥經營有限公司、北京雙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33家企業進行出廠價格調查;對揚子江藥業集團、北京海燕藥業有限公司、葛蘭素史克天津有限公司、長白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等27家進行成本專項調查。
“目前藥品企業仍然普遍存在利潤率相對較高的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于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推進是十分不利的。”中投顧問產業研究部經理郭凡禮說,此次啟動對藥品企業的成本價格調查,釋放出了國家對藥價虛高這一頑癥“宣戰”的信號。
一項統計表明,高毛利率是當前上市醫藥企業的一大特色。從今年前3個月情況看,176家醫藥生物公司的平均銷售毛利率為44.49%,而銷售毛利率在45%以上的上市藥企有84家。這176家上市公司中,毛利率排名前十的公司毛利率都在80%以上。
“藥企毛利高,最終意味著老百姓要多花錢。”郭凡禮說,此次成本調查有望在藥品行業理順成本和價格的關系,規范醫藥流通市場,抑制出廠價高價虛報,從而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降價效果不明朗
通知指出,在出廠口岸價格調查中,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對調查企業2012年度政府定價藥品出廠口岸價格以及生產企業財務經營等基本情況進行摸底。成本專項調查則包括企業在2010年至2012年連續3年全部藥品生產、銷售、成本費用和價格等有關情況。
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表示,成本專項調查將有助于摸清藥物生產成本,對成本價與廠商自報的出廠價之間的差距進行評估,如果評估的結果不合理,將要求藥品企業重新設定出廠價,遏制不合理漲價行為。
有觀點認為,對于出廠口岸價格的調查,特別是對進口藥品代理企業的調查,令醫藥行業此前呼吁對外資高價藥的調查變得更近了一步。一些行業分析師指出,此次調查或許是大范圍對外資藥企展開成本調查的一個信號,可能導致進口藥品降價。
郭凡禮則認為,價格的形成是市場供求雙方競爭的結果,成本與價格之間的差值衡量產品的需求強度。由于進口藥品在高端市場占有絕對優勢,即使成本與價格之間差距明顯,購買者還是會選擇進口藥品。從這個意義上說,成本調查對進口藥品能否起到降價效果仍有待觀望。
或為管理模式改革鋪路
自2001年以來,我國已經先后出臺了三輪藥品價格調整方案,涉及近2000種藥品。2011年至2012年,國家發展改革委對政府管理價格的化學藥品進行第三輪的全面調整。這輪調整預計可每年減少病人負擔約600多億元。
“藥品價格調整,既要切實降低藥品價格總體水平,減輕群眾藥費負擔,同時也要兼顧醫藥產業的健康發展,鼓勵研發創新和低價藥品生產供應。”郭凡禮說,在三輪醫藥價格調整剛剛落幕不久,繼續大幅度降低藥品價格的可能性不大。
不過,我國藥品價格仍然有進一步下調的空間。特別是藥品流通領域中的亂象叢生,從出廠流轉到消費者手中經過大量的中間環節,正是未來藥品價格下調的空間所在。
有媒體報道稱,一款藥品面向市場要經歷生產、定價、招投標、銷售等多個中間環節,而這幾個環節都可以提高藥品的價格,并導致藥價虛高。一種成本只有5元的藥品,最終定價可達到40元。
從這個意義上說,如何遏制藥品流通領域帶來的價格虛高,已經成為重要課題。而此次成本調查,有助于相關部門摸清藥品的真實成本,推動藥品管理模式改革,在給藥企一定的合理利潤空間的基礎上,確定最高“天花板”限價,幫助藥品企業擺脫“高定價、大回扣”的競爭,回歸到正常的“價格、質量、服務和品牌”的競爭。(林火燦)
來源:中國經濟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