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行繼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 本周四放500億流動性


    時間:2013-07-10





      中國央行今日繼續暫停公開市場操作,延續上周“袖手旁觀”的態度,令資金面保持穩中偏緊狀態。

      本周公開市場到期資金為零。不過周四財政部將對500億人民幣國庫現金定期存款招標,也將起到向市場注入流動性的效果。此前,央行在公開市場已連續五周凈投放資金,累計規模達3510億人民幣。

      流動性未見主動投放 資金價格上揚不可避免

      “錢荒”過后,央行會有什么動作?

      7月2日,央行在公開市場“零操作”;7月4日也未例外。

      這是繼此前一周暫停回購操作和央票發行以來,央行連續兩周未在公開市場進行任何操作。鑒于上周到期正回購240億元,到期央票220億元,這意味著一周凈投放資金460億元,較此前一周增加210億元。至此,央行在公開市場已連續五周凈投放資金,累計規模達3510億元。

      在暫停公開市場操作的同時,上周央行還根據市場流動性的實際狀況,對部分分支行安排增加再貼現額度120億元,支持金融機構擴大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的信貸投放。

      隨著央行連續表態維穩資金面、暫停公開市場操作、增加再貼現額度,一系列舉措顯著緩解了銀行間市場資金壓力。上周,銀行間質押式回購加權利率以及隔夜利率全線下跌,與6月20日“錢荒”高峰時的各期限利率相比,更是恍若隔世。

      央行近期改善市場流動性的系列舉措,顯然是針對此前銀行體系蔓延的“錢荒”所為,但也并不因此表明這些舉措未受此間公布的一連串低迷經濟數據的影響。

      人們注意到,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與國家統計局上周發布的6月份制造業PMI數值,已從5月份的50.8降至50.1;主要涵蓋零售、航空和軟件等服務性行業以及房地產和建筑行業的非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也從5月份的54.3降至53.9,顯示出實體經濟低迷之勢進一步加劇。

      雖然實體經濟低迷,但值得玩味的是,貨幣當局并未松動貨幣政策基調。從上周暫停公開市場操作所釋放的累計460億元資金看,相比于7月5日金融機構約3500億元至4000億元的常規準備金補繳壓力,以及7月15日前的財稅繳款資金需求、實體經濟的低迷現狀,貨幣當局出手不算“闊綽”。特別是,此次投放流動性,央行采取的是暫停公開市場操作,也就是減緩對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收緊的力度,并未采取諸如逆回購等操作方式,主動向市場投放貨幣。

      這顯然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表明貨幣當局在維護貨幣市場利率穩定的同時,一方面與中央保持一致,容忍較低的經濟增速;另一方面并不認為實體經濟一低迷,貨幣供應的“水龍頭”就必須立即打開放水,也不認為增加貨幣供應量,就必然可以扭轉實體經濟低迷態勢,促進經濟增速大幅提高。恰恰相反,經濟增速放緩,正是倒逼銀行去杠桿,謹慎從事高風險資產擴張,改變當前經濟活動虛擬化的良機。

      國際評級機構惠譽指出,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每一元新增人民幣貸款產生的經濟效益僅有危機前的三分之一。這說明,近幾年經濟領域中的新增信貸多數未發揮顯著作用。數據也佐證了這一點,截至今年5月末,我國M2廣義貨幣余額是104.21萬億元,同比增長15.8%,與此同時,前5個月社會融資規模也高達9.11萬億元,同比增加了3.12萬億元。如此充裕的流動性,帶來的只是今年一季度7.7%的經濟增速以及6月份官方公布的50.1的PMI值,這一數值在匯豐那里,甚至降至令人心驚的48.2。較之投放貨幣,提高信貸資金周轉率,盤活存量的緊迫性由此可見一斑。

      既然“開閘放水”已非最優選項,未來央行仍將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那么,銀行體系流動性收緊將是大勢所趨。事實上,實現對市場流動性的“緊平衡”式管理,已成為貨幣當局和監管當局的共同政策取向。近期,銀監會就發布了關于地方融資平臺融資全口徑統計的通知,要求把理財產品投資地方融資平臺的各類融資工具都納入全口徑統計;同時從6月中旬開始,銀監會還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實行全國集中統一的電子化報告和信息登記制度,未在理財系統進行報告和登記的理財產品,不得發售。這是繼出臺銀行理財產品的銀監會8號文之后,銀監會出臺的兩項新舉措,標志著理財產品持有的各類地方平臺融資工具的入表監管已經開始,也標志著通過備案制將此前游離于統一監管之外的銀行理財產品納入管轄的帷幕已經拉開。正如業內人士所言,即使在流動性風險降低的情況下,未來影子銀行和銀行表內同業資產的增速也會明顯放緩,何況監管政策繼續收緊,這必將會加速銀行去杠桿化,進而對經濟增速產生下拉作用。

      “錢荒”之后的修復期,人們并未迎來貨幣當局向銀行體系主動投放流動性,這使得銀行間市場流動性進入了事實上的“緊平衡”狀態。這種“緊平衡”狀態,發生在當前市場流動性仍存在不確定因素的情況下,不僅會影響貨幣市場利率走勢,使得市場利率難以回到“錢荒”之前水平,也表明資金價格的上揚不可避免,借款成本上升在未來將會侵蝕企業的利潤率水平。這甚至已被一些股市分析師視為影響未來A股走勢的尚未釋放的利空。

      如果說6月以來的“錢荒”,尚可歸咎于銀行對監管部門收緊流動性的決心缺乏足夠認識或預警,對流動性形勢的逆轉缺乏前瞻性判斷,那么,現在貨幣當局通過公開市場操作再次釋放出的信號,應引起金融機構重視。金融機構應當“正確理解央行對流動性的把握”,適應新的流動性環境,改變激進的經營方式,而不應為了追求高利潤,冒險行走在流動性的“鋼絲繩”上。金融時報

    來源:阿思達克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