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民幣“走出去”戰略的推進,當前離岸人民幣市場流動性的規模、產品和國際使用的程度都獲得了進一步提升。
業內人士認為,下一步,提高人民幣跨境使用規模、加快資本賬戶開放需要“齊頭并進”,在積極推動其他國際中心發展離岸人民幣市場的同時,也應加強境內和境外市場的銜接,推進離岸、在岸市場的協同發展。
年內首批人民幣國債順利發行
記者獲悉,今年首批人民幣國債近日已在香港順利發行。
此次財政部在香港發行的130億元人民幣國債,有100億元面向機構投資者,30億元面向國外中央銀行和地區貨幣管理當局。
發行結果顯示,面向機構投資者的100億元額度包括了3年期50億元、5年期20億元、7年期10億元、10年期10億元、15年期5億元、30年期5億元,共計6個品種均獲得了兩倍以上的超額認購。
對此,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債券融資目前在香港的主要融資渠道中占比偏低,債券總值與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與發達經濟體相比同樣較小,因此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人民幣債券市場在香港快速發展,為促進香港債券市場擴容、豐富人民幣投資品種起到了積極作用。”
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5月,香港人民幣存款上升3.1%,至6985億元;跨境貿易結算的人民幣匯款總額在5月份為3181億元,前月則為2754億元。
連平同時指出,隨著人民幣“走出去”戰略的實施,新加坡等地區也將越來越多地開展人民幣業務。這樣的良性競爭有利于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的發展,能促成各地人民幣業務之間的聯動,為人民幣長期走向國際、進而成為國際貨幣提供市場支撐。
跨境結算在新實現新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工商銀行新加坡分行6月28日宣布,自5月27日該行正式啟動人民幣清算業務以來,業務量已超過600億元。
據記者了解,工行新加坡人民幣清算行開業首月即全面鋪開各種業務,其中包括新加坡與中國大陸之間的貿易項下跨境匯款清算、本地匯款清算、與離岸市場之間的清算、銀行間頭寸調撥、定期存款、人民幣購售、拆借以及人民幣債券發行清算等,共完成了清算結算業務近1200筆,總額突破了600億元大關。
新加坡清算行還協助渣打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匯豐新加坡分行、大華銀行完成了4筆共25億元的新加坡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募集本金的清算,這標志著新加坡清算行在助力海外人民幣資金拓寬籌集和運用渠道方面的作用開始顯現。“下一步,人民幣國際化還將繼續,但不一定是資本項下全開放或者全可兌換,第一步很有可能是人民幣的地區化,即地區的大范圍使用。”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副局長王宗智指出。
毫無疑問,新加坡為中國金融機構提供了一個參與區域市場的有利平臺。隨著中國拓寬并深化其金融市場,中新金融合作的巨大潛力正在浮現,其中最為矚目的新進展當屬新加坡的離岸人民幣業務。
要先“走路”再“跑步”
新加坡交易所首席執行長麥尼斯·博可表示:“對于人民幣國際化,要更注重區域間的流動,不能讓一個貨幣從本地貨幣瞬間成為國際貨幣。首先應該讓它成為區域性貨幣,然后再從中成長為亞洲的儲備貨幣,成為鄰國或者最大的貿易伙伴的使用貨幣,最后成為國際貨幣。”
而在中國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行長李禮輝看來,人民幣的國際化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發展和成熟的過程。同時,他還給出了一份人民幣國際化的“時間表”:人民幣成為全球結算、投資和儲備的主要貨幣之一,預計應該需要15年左右的時間。
他認為,下一個階段,人民幣的國際化,應該在五個方面取得新的重要的進展。
其一,提高人民幣結算在我國進出口貿易總額中的比重。下一階段,應積極拓展我國與歐美發達國家之間的人民幣結算業務。爭取3年以內,人民幣結算占我國貿易總額的比重能夠達到20%以上。
其二,提升人民幣在全球支付貨幣中的地位。應該加快人民幣清算網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
其三,擴大人民幣跨境雙向投資的規模。從目前的單向流入向雙向的流動轉變;從直接投資為主,向直接投資和證券投資并重轉變。
其四,目前一些東南亞、東歐國家已經考慮把人民幣作為官方的外匯儲備貨幣,下一步需繼續擴大與外部央行創造條件互換貨幣;同時加快國內市場的建設,豐富人民幣的投資產品。
最后,在繼續支持香港成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同時,應協調推進新加坡、盧森堡等地的人民幣市場發展,穩步推進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縮小人民幣離岸和在岸價格的差異。(楊溢仁 有之炘)
來源:國際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