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格蘭加快與中國多領域合作


    作者:郭錦輝    時間:2013-06-28





      悠揚的蘇格蘭風笛響了起來,由遠及近,引得眾人回頭觀望。

      這一點似乎是蘇格蘭對外事務和國際發展大臣哈姆扎·尤薩夫精心準備的,他爽朗地笑道:“如果有些朋友是第一次聽到,聽時間長一點,你會覺得越來越優美。”

      尤薩夫的心情和風笛聲一樣愉悅,因為這是他第一次來中國。啟程前,他專程到蘇格蘭愛丁堡動物園看了大熊貓“甜甜”和“陽光”,它們是蘇格蘭和中國友誼的見證。當他真實感受中國后,6月25日,他向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坦言:“很多同事之前就來過中國,我們都覺得中國是個了不起的國家。”

      在過去幾年里,蘇格蘭和中國的貿易不斷走強。數據顯示,2007年到2012年間,蘇格蘭對華出口額增長了88%,從2.65億歐元增長至4.98億歐元。目前,聯想集團、中國銀行、華為等12家中國投資商涉足蘇格蘭。蘇格蘭國際發展局在2012到2013年間則幫助了178家蘇格蘭企業在大中華區開拓市場。

      尤薩夫的北京之行將開啟蘇格蘭與中國共同實施三個全新合作計劃:蘇格蘭能源顧問公司峰能斯格爾公司與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簽署合作協議、中國啟動首個“特許公司銀行家證書”合作計劃基于蘇格蘭專業銀行家特設標準、蘇格蘭愛丁堡市與中國南京市建立文化合作關系。

      三個全新合作啟動

      6月25日,蘇格蘭能源顧問公司峰能斯格爾公司與中國能源建設集團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簽署合同,將就風能資源的評估與管理、發電站選址與設計、技術、運營及環境影響評估為中國能建廣東院提供專業建議。

      據了解,峰能斯格爾公司在臺風和軟海底問題上在其本土都有過相關的實踐經驗,早在2007年它就已經參與到中國的海上風能建設中,并曾在菲律賓、韓國、內蒙古及中國東南部開展過陸上與海上風能項目。

      中國能建廣東院教授王海龍稱,這是廣東省的第一個海上風電場。

      和可再生能源一樣,蘇格蘭的金融業也是傳統的優勢產業。由全世界歷史最悠久的銀行機構“蘇格蘭特許銀行家學會”、陸家嘴財富管理培訓中心及BPP專業教育集團共同推出的“特許公司銀行家證書”認證項目6月25日正式開放注冊。這是中國首個基于蘇格蘭專業銀行家特設標準開展資格認證的首個“特許公司銀行家證書”合作計劃。

      “對于蘇格蘭和中國來說,這是一個互利的項目。”尤薩夫說,在英國或整個歐洲,他們見過很多次經濟的繁榮和泡沫破滅帶來的蕭條。現在,中國政府正在采取措施避免類似的情況在中國出現。蘇格蘭銀行業有幾百年歷史,傳承了很多智慧,也犯過錯誤。把幾個世紀積累下來的經驗傳授到中國,能使中國避免類似的錯誤,同時也有助于蘇格蘭的金融服務業進一步國際化。

      蘇格蘭和中國都是非常尊重文化遺產的國家,都以文化歷史方面的遺產著稱于世。愛丁堡和南京6月25日成為文化合作伙伴,則是繼2011年蘇格蘭與中國簽署《中國文化部與蘇格蘭政府關于促進文化合作與交流的諒解備忘錄》后的又一文化交流的深化。

      能源合作潛力巨大

      在世界范圍內,綠色發展已經成為趨勢。蘇格蘭是一個多雨、多風國家,據尤薩夫介紹,蘇格蘭的風力資源占到整個歐洲的25%,潮汐能、風能的開發潛力是歐洲的佼佼者。

      “在蘇格蘭,能源界同事都很賣力。”尤薩夫說,蘇格蘭的計劃是要發展可再生能源,但是可再生能源整個結構又多樣化,不僅發展風能包括海上風能、陸上風能,還要發展其他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如水電、潮汐能、波浪能、海洋能等。

      在尤薩夫看來,仔細觀察整個歐洲大陸,包括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經濟體如德國,都在逐步向可再生能源轉換。“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蘇格蘭政府對可再生能源的任何投資都不僅會獲得經濟上的回報,而且會帶來更多的工作崗位。”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蘇格蘭和中國面臨能源行業轉型的諸多共同挑戰。能源安全、有害碳排放減排和利用豐富自然資源獲取可再生清潔能源都將越來越依靠于尖端技術,蘇格蘭研究和開發機構已經與中國的合作方建立了關系。《蘇格蘭對話五年合作戰略》顯示,蘇格蘭政府在構建外部合作以促進全球綠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將擴展新的對話合作。

      據了解,蘇格蘭有一系列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到蘇格蘭投資。蘇格蘭國際發展局首席執行官安·麥考說,以可再生能源為例,蘇格蘭有三種相關基金,鼓勵可再生能源企業到蘇格蘭投資,總的基金額達到2億英鎊。比如鼓勵到蘇格蘭進行碼頭開發,鼓勵到蘇格蘭進行海洋能、潮汐能開發等。

      “我們的優惠政策不僅僅停留在資金方面,同時還有才華橫溢的勞動力隊伍支持到蘇格蘭投資的企業。具體的這些優惠政策取決于所在的業務領域,或者是到蘇格蘭哪個地方去投資。”安·麥考說。(郭錦輝)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