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票房半年破百億 二三線城市成“影市”新貴


    時間:2013-06-27





      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近日發布數據顯示,截至19日,2013年內地總票房已突破百億元,創下歷史紀錄。與以往一線城市獨挑票房大梁不同,記者近日在沈陽等地采訪了解到,隨著現代化影院加速布局擴張,二三線城市電影市場開始呈現一片繁榮景象。

      “30多次電話也訂不著一張影票”

      “80后”的小郭是遼寧丹東一家企業職員,平日喜歡看電影放松。前些天,小郭和兩名同事來到電影院,準備看看網上熱議的電影《中國合伙人》。可剛出電梯,眼前的場景就讓小郭望而卻步:售票口排滿了等候買票的觀眾,再一看顯示屏,已經“滿座”了。

      “5月初看《鋼鐵俠3》的時候也是這樣,訂票電話一直占線,沒辦法只能到電影院排隊買票,好座位早被搶沒了。”小郭說,《致青春》上映時,訂票電話打了30多次才接通。

      來自北京一家傳媒機構的調查顯示,隨著一線城市影院建設日趨飽和,各院線運營商開始將目光投向二三線城市,大量資金的涌入讓二三線城市影院建設迎來歷史高潮,在2012年國內新增的3832塊銀幕中,約60%都布局在這些城市。

      對于院線的擴張速度,沈陽白領何來感受更為明顯:2010年他剛搬入位于沈陽渾南新區的新居時,周邊3公里范圍內只有一家電影院;而隨著商業開發加速,不到三年時間,附近已經有5家影院投入營業,3家影院規劃在建。

      “每家電影院條件、設施都很棒,為招攬客源,票價也非常便宜,15元錢就能在家門口看一場最新的3D大片,這在以前是不敢想像的事。”何來打趣地說,現在一到休息日,他不是在看電影,就是在買電影票的路上。

      二三線城市消費潛力凸顯

      業內人士指出,當前二三線城市觀眾已經開始成為影視消費主力。“目前中國一線城市觀眾所占比重不足30%,而且呈下降趨勢,這也意味著,二三線城市的觀眾已經成為主力觀影人群。”沈陽市內一家知名院線負責人說,當前中國電影總票房沖高,但影片質量沒有實質提高,新市場的開辟是根本原因。

      丹東華臣影院投資人高經理告訴記者,以往來看,各大院線投資商都在一線城市跑馬圈地,因為一線城市有相對成熟的電影市場,二三線城市電影市場無論在銀幕數和觀影習慣上都與之差距較大。然而,隨著二三線城市商業購物中心快速鋪開,這些地區的文化、精神消費潛力被迅速激發。

      國家電影專資辦的數據顯示,內地半年百億元票房中,國產片“逆襲”好萊塢大片,占據了超六成的份額,令人刮目相看。其中,《西游·降魔篇》《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北京遇上西雅圖》《中國合伙人》等影片的票房都紛紛突破5億元。

      高經理說,今年國產電影屢屢成為票房黑馬不是巧合,新市場的擴張是根本原因。“從運營來看,國產電影在電影題材、宣傳手段運用上都更有親和力。一個有趣的細節是,許多影星親自到二三線城市的院線進行推廣,這無疑給這些城市的票房打上了強心針。”

      繁榮之中存隱憂

      分析人士認為,新市場擴張和國產電影業增長有望“和諧并進”,新興市場帶來的觀眾格局調整,國產電影在制作過程中也將針對基層觀眾的興趣做及時調整。然而,這種和諧關系需要建立在國產電影能夠穩步提高質量、電影市場能夠良性競爭的基礎上。

      一名沈陽影院投資商表示,惡性競爭已在某些城市顯現,影院建設大躍進,超過觀影人數的增長速度。一些影院場地租金被迫上漲,上座率降低,單銀幕創值下降,影院盈利能力堪憂。“目前院線還是跟著商業地產走,市場自主空間極為有限,產業體系難以抵擋資本力量的驅動,發展中存在泡沫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從電影本身來說,票房與口碑一致的質量佳作并不多見,二三線城市觀眾經歷了初期的獵奇觀影后,如何能把他們留在影院需要更深層次地挖掘消費需求。”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電影市場當前正處于“看上去很美”的階段,但發展風險仍不容忽視。市場空間總歸是有限的,國內電影未形成完整的大電影產業鏈,利潤來源過度依賴票房收入,風險極高。面對激烈的同業競爭,一旦增速減緩,中國電影市場如何維持高位運行,值得深思。


    來源:新華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