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舊的紅色塑料袋裹著一個飯團,廢棄的方便面袋裝著幾口炒土豆絲,這就是云南省怒江州貢山縣丙中洛甲生四季桶小學學生李海龍一天的伙食。這是《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幾年前在云南采訪時見到的景象。
如今,像李海龍這樣食品無法得到保障的貧困人口在全國還有1.28億。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公布的數據顯示,這1.28億貧困人口,占全國農村總人口的13.4%,占全國總人口近1/10.
6月5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總干事若澤·格拉齊亞諾·達席爾瓦在出席《糧食安全:世紀挑戰與應對》一書發布儀式時說,目前糧價高漲并高位波動,糧食安全形勢進一步復雜化,不容樂觀。直至今日,地球上仍有大約8.7億人口饑腸轆轆。
黑土地變成了“破皮黃”
黑龍江是全國產糧和糧食調出第一大省,僅2012年比2003年新增的糧食產量,便可滿足1.62億人口年人均400斤的口糧需求。
然而,黑龍江省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田寶強介紹:“黑龍江省糧食可持續增長正面臨著巨大挑戰。”
田寶強說,眼下,黑龍江省糧食面積占全部農作物播種面積的比重已高達95%,可用于耕地的后備資源十分有限,依靠面積擴大而實現糧食可持續增長的路子基本上被堵死了。
讓當地農業部門更為擔心的是,近年來,黑龍江水土流失面積不斷增大。2011年,黑龍江省水土流失面積為2.07億畝,比2007年增加近500萬畝,水土流失面積占全省總面積的30%以上。
“由于水土流失嚴重,黑土層急劇減少。”田寶強介紹,據數據推算,水蝕耕地豐水年份每年流失表土層厚度達0.6~1厘米,每畝流失表土5噸多,全省黑土資源每年以1.2億立方米速度流失,14萬條侵蝕溝沖刷掉140萬畝土地。
“初墾時,黑土厚度一般在80~100厘米。而目前,黑土層厚度大于20~30厘米的面積只占黑土面積的25%左右,許多地方變成了‘破皮黃’。”田寶強說。
當地農業部門監測顯示,目前,黑龍江省耕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2.4%,比1982年第二次土壤普查4.3%下降了1.9個百分點,降幅44%;能夠滿足全省高產田條件的有機質含量大于4%的耕地面積減少了43%,土壤有機質含量為2%~3%的耕地面積增加了1.2倍,土壤有機質含量為1%~2%的耕地面積增加了近1倍。
土壤肥力持續下降,農民們只能靠大量施用化肥來維持產量。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黑龍江全省化肥折純投入達到228.4萬噸,比2003年的折純125.7萬噸增加了81.7%。由于化肥大量投入,造成土壤結構破壞,蓄水能力降低,酸化程度增加,進一步降低了土地的生產能力。
近年來,同為國家糧食生產核心區、被譽為“中原糧倉”的全國第九產糧大市——河南省駐馬店市,該市高級農藝師石拴成介紹:“多年來,駐馬店市化肥施用量逐年遞增,目前仍呈上升趨勢。”
石拴成提供的數據顯示,2010年,駐馬店市化肥用量折純691441噸,平均施用量為780.15千克/公頃,是全國化肥平均施用水平375千克/公頃的2.1倍,大大超出發達國家設置的標準225千克/公頃.
浙江省縉云縣植保站高級農藝師丁新天也透露,主導產業為糧食、蔬菜、水果、茶葉的縉云縣,近年來水稻田化學農藥的使用量也大幅度上升。
“據我縣水稻主產區調查,在水稻病蟲大發生年份部分農戶的單季稻田平均用藥達8.5次以上,僅毒死蜱、敵敵畏等有機磷農藥每畝累計用量超過650毫升,如果加上撲虱靈、殺蟲雙、防病藥劑及濫用菊酯類農藥,實際農藥商品用量達1200毫升以上,農藥污染現象較為突出。”丁新天說。
中國農業科學院的監測顯示,我國農藥的過量施用在水稻生產中達到40%,在棉花生產中超過50%。在一些高產地區,每年施用農藥可達30多次,每公頃用量高達300公斤以上,造成耕地板結,有機質含量下降,增產幅度越來越小。
“農地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我國農地資源十分稀缺,農地保護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郭娜說。
我國耕地面積有18.26億畝,人均一畝三分八,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全國農作物播種面積23.5億畝,谷物自給率基本達到了100%,但我國每年要進口大豆5400多萬噸,總體糧食自給率已低于90%的水平。
此外,我國每年還要進口植物油600萬~700萬噸、棉花200萬~300萬噸。進口的這些農產品折合成種植面積,相當于利用了境外6億~7億畝土地。也就是說,我國耕地產能的自給率已不足80%。
耕地產能自給率不足80%
199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在羅馬召開世界糧食首腦會議,全球近190個國家政府首腦和高官通過了《羅馬宣言》承諾,到2015年,要將全球饑餓人口數量從1992年~1993年的8.45億基礎上減半。2000年,聯合國成員國重申了減少饑餓的政治承諾,并把到2015年將全球貧困和饑餓人口比例減半列為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首項。
“盡管國際社會為實現糧食安全做出了持續不懈的努力,但目前進展狀況并不令人樂觀。”5日在上述新書發布會上,聯合國糧農組織前副總干事何昌垂說。
聯合國糧農組織預計,總體來看,全球不僅可能難以實現世界糧食首腦會議提出的到2015年,將全球饑餓人口數量從1992~1993年的8.45億基礎上減半的目標,甚至連上述“千年發展目標”的實現都相當困難。
何昌垂分析,影響世界糧食安全進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國際層面,國際社會缺乏統一的政治意愿。此外,2007~2008年全球性糧食危機及持續至今的國際市場糧價高位波動,氣候變化的影響和自然災害的頻發,生物燃料和國際貿易政策,以及糧食商品的資本化和市場信息的不透明等,都是阻礙世界糧食安全進程的重要因素。
“在國家層面,除一些國家受資源與環境的制約外,政府治理能力不足,糧食和農業政策失當,科技發展和能力建設有限,公共投資減少,以及社會公平、公正缺失和社會保障體系薄弱等,也是實現糧食安全的主要障礙。”何昌垂說。
聯系到中國,何昌垂認為,所謂“保證口糧供給即實現糧食安全”的觀念不可取。他說,中國當前糧食安全理念與經濟發展進程中單純追求GDP總量一脈相承,存在不可持續性。而一些現行的糧食安全政策、法規和監督機制也主要基于這一觀念。
“從某種意義上說,如何跨越單純追求糧食總量階段,真正實現國家、地區和家庭各個層面的糧食安全,這是當前中國糧食安全領域亟須解決的問題。”何昌垂說。
氣候變化的影響
聯合國將今年“6·5世界環境日”的主題聚焦在糧食問題上。聯合國糧農組織解釋說,農業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比較大的行業。總體來看,當溫度升高1~3度時,全球糧食生產能力將會增加。超過這一幅度則會降低。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氣候變化問題智囊團成員、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IPCC委員林而達等專家的研究顯示,氣候變化將會影響我國糧食供需平衡,20年后將導致糧食缺口。
林而達等專家預測,今后20~50年間,我國農業生產將受到氣候變化的嚴重沖擊。按照目前的趨勢,全國平均溫度升高2.5~3度后,將導致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產量持續下降。加之農業用水減少和耕地面積下降等因素,預測2050年我國糧食總生產水平下降14~23個百分點。
林而達認為,我國應積極開展氣候變化條件下的生態農業建設,普及低成本的生態農業適應技術,增加農資補貼,保證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
“注重耕地生態質量和耕地環境質量,對于加強耕地保護與管理具有重要意義。”何昌垂認為,中國的耕地保護要由數量管理向數量、質量和生態三位一體管理模式轉變,堅持數質并重。
記者從聯合國糧農組織了解到,該組織今年給中國政府的一項重要建議就是“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多元化的農業科技創新投入機制”。
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表明,當一個國家農業科研投資占農業產值比重大于2%時,該國農業科技才會出現原始創新,農業與國民經濟其他部門才可能協調發展。
而目前,中國農業科研投入占農業GDP的比例僅為0.6%左右,遠低于工業化國家2%以上的比例,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建議的發展中國家1%的水平也有較大差距。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