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首次超過了北京!”近日,這樣一則消息引起了不少人關注。消息來自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3年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除此以外,該報告還對城市的宜居、宜商、和諧等多個項目分別進行了評比,各城市競爭激烈,廣州在各分項排名高低參差。
那么,這些排名是如何得出的?具體是哪些指標影響了廣州的城市競爭力排名?對此,羊城晚報記者進行了采訪調查,剖析這份城市競爭力報告的衡量指標體系,試圖解讀廣州在城市競爭力上的表現。
a
背景
既是學術研究,也供政府參考
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已持續發布了11年。今年,社科院首次全部使用全市客觀數據包括市轄縣,對2012年中國兩岸四地293個城市的綜合經濟競爭力和287個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進行了實證研究。
據社科院助理研究員、項目課題組成員的李超博士介紹,這個藍皮書既是學術研究,同時也有政府引導的成分。“我們希望通過這個排名,給地方政府發展模式提供一個導向。”
據悉,競爭力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綜合經濟競爭力,二是可持續的競爭力。綜合經濟競爭力主要衡量當前短期競爭力,包括經濟增量指數以及經濟密度指數。經濟增量是指當年GDP減去上一年GDP,即一年增加的GDP總量。經濟密度,是指單位面積的土地上產生的GDP,即單位面積的土地創造財富的多少,是經濟發展的效率指標。
可持續競爭力則主要衡量未來長期競爭力。報告從宜居、宜商、和諧、生態、知識、全域、信息、文化這8個方面構建了一個綜合排名,并對這8個分項進行了單獨排名。
b
亮點
城鄉協同發展,廣州很有優勢
在競爭力藍皮書中,2013年廣州的綜合經濟競爭力首次超過北京,排在全國第五位,僅次于香港、深圳、上海和臺北。
對此,報告的牽頭人,社科院城市與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鵬飛博士表示,今年的研究對象不同往年,是在市轄區的基礎上加上了市轄縣的。“原來是單純從學術上考慮,只講城市;現在是區域的比較,既包括城市本身,也包括轄區范圍內的農村。”新型城市化強調城鄉的協同發展。將轄區范圍內的農村也包括進城市競爭力排行的體系,“既是與咱們的行政體制接近,也與現在國家提出的新型城市化和城鄉統籌的現實要求接近。”
市轄縣市轄區的良好發展,是廣州的綜合經濟競爭力排名能夠超越北京的重要原因。倪鵬飛表示,“在區域一體化發展方面,廣州還是很好的。不光是跟北京比,跟其他城市比這也是廣州的優勢所在。”
市場表現不俗,成為宜商標桿
廣州在宜商城市競爭力的排名也非常亮眼,排名第四,排在香港、北京、上海之后。并且被項目課題組選為國內的宜商城市標桿,國外的標桿城市則選擇了在美國最近幾年宜商環境評比中一直排在前面的丹佛。
李超介紹,宜商競爭力有企業、政府、市場三個維度。在政府這個維度上,李超稱贊廣州是一個“大市場、小政府”的一個模式。在“開辦企業的便利度”、“服務企業的導向”以及“企業的稅賦的額度上”,跟同等級別的大城市相比,廣州的表現也比較好。“廣州在一線城市里面,官本位意識不算太強。像北京,包括北方一些城市,官本位思想比較重。廣州的官本位思想沒有北方城市那么強烈。政府服務的便利度比較高。”李超則如此表述。
此外,廣州在市場維度方面表現不俗,這也是廣州被選為宜商城市標桿的主要原因。根據藍皮書副主編楊杰博士所提供的數據,廣州的市場需求很大,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和限額以上批發零售貿易業商品銷售總額都排第3位,大企業指數、人均存款余額和金融、租賃和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數也排名靠前。反映了廣州在鼓勵創業、企業獲得要素投入及商業服務業等方面表現較好。楊杰表示,這些年來,廣州在經濟社會發展的諸多方面向港澳看齊,在宜商城市建設的各方面都制定了較為明確的目標,做出了許多努力,因此選擇廣州作為宜商城市的標桿。
c
不足
備用水源污染,面臨治理瓶頸
盡管在綜合經濟競爭力和宜商指標上排名較為靠前,但在生態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廣州僅排第十位,排在第一和第二的分別為澳門、香港。根據課題組對生態城市的定義,主要從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生態狀況三個方面來考慮。其中衡量環境保護的指標包括生活污水處理率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針對廣州近來爆出的備用水資源污染事件,李超表示在水污染的問題上,備用水源的清潔率的確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指標。他坦言,長期的水污染如得不到治理和改善,必將減弱城市的生態城市競爭力,進而降低城市的可持續競爭力,最終危害城市的經濟表現。
“一個城市的水污染不是單個城市導致的,周邊城市通過地下水連接也會影響水源的污染率。珠三角地下水源的相互污染程度是比較高的。”李超強調。污染一般是高海拔地區影響低海拔地區。廣州的水污染治理就面臨這樣一個瓶頸,珠三角整體地勢都比較低,河流的上游或者粵東、粵西、粵北的一些山區,只要有污染,就可能會通過河流,傳導到廣州、東莞、佛山等中下游地區。
雨后頻繁內澇,房價上漲迅速
廣州在宜居城市競爭力中排名則非常落后,僅第18位。宜居城市指標是八個分項中,發展水平差距最小、均值水平最高的,但指數僅為0.4141,與理想城市的狀態仍然相距較遠。
廣州頻頻出現的暴雨后內澇的問題,受到研究人員的關注。李超表示,中國城市普遍存在重表象、輕內在的特點,“外面的路修的很寬、樓修的很高,但是地下的設施不太好,這是普遍的一個城市病。”他表示這是城市規劃的問題,以后要更注重長遠。城市建設不能只考慮近十年或二十年。“城市規劃至少要提前50年。”
房價收入比也是衡量宜居城市的重要指標。所謂房價收入比,是指住房價格與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報告顯示,廣州的房價相對于北京、上海比還是偏低的,但是最近幾年廣州的房價也上漲比較迅速,這個勢頭需要遏制。在宜居城市競爭力排名中,像無錫、常州這些規模小一些的城市,排名僅在港澳之后。李超稱,這為以后的城市發展提供一個模式。“城市并不是越大越好,也有一個最優規模的問題。”
戶籍制度嚴格,刑事案件較多
和諧城市競爭力是廣州在十項排名中最低的,居第19位。和諧城市的理想狀態是公平包容,社會公平和社會安全是主要考量內容。
其中社會公平集中體現在“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的公平性”的指標上。在藍皮書發布會上,楊杰曾說,“從人和人之間機會平等的角度來說,戶籍制度越嚴格說明人和人之間的機會平等越差,機會不平等可能對和諧的程度影響比較大。”李超也稱,“越是廣州、北京這種大城市,戶籍人口與非戶籍人口的公平性就越不好。”但他同時表示,由于大城市集中了很多優勢資源,嚴格的戶籍制度“完全放開需要一個過程”。
在社會安全這一項,課題組用“每萬人的刑事案件數”這樣一個指標來衡量。李超介紹,在研究發現兩個規律:一是每萬人刑事案件數與城市的規模,存在正相關關系。經濟發展水平越高,人口規模越大,刑事案件數相對會多一些。而且每萬人刑事案件數與城市外來人口的數量,也存在正相關。“廣州外來人口比較多,刑事案件數會多一些,社會安全壓力大一些也很正常。”
d
建議
針對廣州在城市建設中暴露的問題,專家們也對癥下藥,建言獻策。
珠三角城市群錯位發展
李超指出:“經過我們的測度,珠三角所有城市的產業結構的相似系數比較高。這涉及城市群分工的問題,應該做到錯位發展。”
在具體的城市規劃過程中該如何“錯位發展”?李超表示應該抓大放小。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應該有序的轉移,合理地向珠三角其他城市或者是粵東、粵西、粵北有序轉移。更具體而言就是,“中心城市定位在現代服務業,非中心的城市可以合理發展先進制造業,外圍城市就發展傳統農業、制造業。”
以人為本推進城市建設
倪鵬飛指出,“提升城市競爭力的最終目的,是使城市的市民福利能夠可持續地最大化。”然而,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過分聚集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城市病”不斷爆發。
那么,大城市應該如何改變自身困局?倪鵬飛表示,“在現在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不變的前提下,政府要加強規劃、管理、服務的科學性和合理性,用更少的資源來創造更多、更便利的服務。”
楊杰認為,政府需要轉變發展理念與服務理念。以人為本推進城市建設與城市管理,實現城市居民住有其屋、行暢其便、居食有安的高品質生活、生產和生態環境。
來源:羊城晚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