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蛟龍”號六成設備國內研制


    作者:徐燕燕    時間:2013-06-21





      專訪“蛟龍”號第一副總設計師崔維成:

      伴隨著首位女“乘客”的歸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第56次下潛昨日在南海冷泉區順利完成。至此,“蛟龍”號創造了4天內連續下潛的紀錄。

      “狀況非常好。” “蛟龍”號第一副總設計師崔維成對《第一財經日報》說,“海試前潛水器的各種功能已經調試好了,現在我更關心的是作業的方便性,第一次帶科學家下去,大家的感覺如何。整體感覺,沒有看到什么問題,他們作業的成果,還是很豐富的。”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是我國首臺自主設計、自主集成研制的作業型深海載人潛水器,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7000米級,也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

      “蛟龍”號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于6月10日起航,共分為三個航段,預計需要113天。第一航段在南海開展定位系統試驗,同時兼顧“南海深部科學計劃”開展科學研究,包括對海底生態系統、生物和地形等進行調查。

      第一財經日報:“蛟龍”號的設計過程是怎樣的?

      崔維成:上世紀90年代,國際上大深度潛水器為海洋科學家的調查做出了非常重要的發現,中船702所專家向科委提議建造自己的大深度潛水器。花了10年時間認證,2002年說服科技部開始建造。2002年接到這個項目的時候,我們整個團隊可以說是“老弱病殘”,沒有一個人真正看到外國的實際的潛水器,這種情況下,“連蒙帶猜”,根據我們的想象,再跟國外的設備公司聯系,搞清楚自己的設備有多大、多重。

      2009年開始海試,發現很多的問題,逐一清除。今年是第一次應用,又增加了很多新手上去使用,這對今后的“蛟龍”號做正常的科學作業工具,更加有信心。

      日報:技術突破的難點在哪里?

      崔維成:有兩個層面的難題。第一個是怎么設計、怎么集成。要配哪些部件,每個部件到底多大、多重,怎么連起來,變成功能協調的產品,這個困難是花錢也買不到的,必須自己解決。第二個層面,部件分解出來了,能不能國內來造,如果國外買,外國人賣不賣,這個要靠錢。“蛟龍”號40%的設備委托國外公司研制,60%國內,有25家國外公司和100家國內單位參與。

      日報:下潛深度也是挑戰?

      崔維成:下潛深度只是核心困難中的一項,因為設計深度就是7000米,因此我要求潛水器上的每一個部件都能抗7000米的壓力。我們拿到設備之后,都要在壓力桶里面做實驗打壓,要達到1.1倍的也就是7700米的壓力,通過檢驗之后,才能裝到潛水器上。我們設計的時候是按照1.5倍安全系數,到10500米的時候是不會壞的,但是作為安全規范,這個安全系數是不能去用的。

      日報:“蛟龍”號的造價以及使用壽命較國外的產品如何?

      崔維成:“蛟龍”號造價不到5個億。每次下潛,還要100萬左右的花費。

      我們設計的使用壽命都是和其他潛水器一樣都是30年,只要載人艙不壞,可以繼續用下去,但個別零部件有不同的使用壽命。

      設計時候按照7000米不超過100次來設計的,到了100次的時候要對潛水器的使用狀況進行一個評估。按照國際上使用經驗,像7000米的載人潛水器,在3000~4000米的地方使用最多。

      日報:“蛟龍”號對國家來說有哪些戰略意義?

      崔維成:中國有了這樣一個深海調查的海洋裝備,就能夠對我們國家的海洋資源、海洋生物、海洋生態環境進行系統的研究,這些研究都是將來我們利用海洋資源必須解決的技術問題,否則就不能貿然開采海洋資源。

      日報:今后深海潛水器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崔維成:第一,我們還沒有走到最深的,這是下一階段的一個方向,目前正在研究11000米的新一代潛水器。第二個要降低成本,目前60%的國產化,下一步希望轉化成90%以上。(徐燕燕)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