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電影咨詢公司藝恩咨詢19日公布的中國電影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電影總票房27億美元170億元人民幣,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高,而第一名美國的年度電影總票房為108億美元,是中國的4倍。同時,2012年美國電影產業規模是900億美元,而中國的電影產業規模僅34億美元,前者是后者的26倍。
電影產業分析人士在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電影與成熟市場相比還需更加努力,同時拓展票房外的產業鏈與打造商業類型片,或將成為中國電影發展的新方向。
藝恩咨詢的分析師介紹稱,如此大的差距,是因中國電影產業結構以票房收入為主,占81%份額,而美國本土票房對產業的貢獻只有12%,其它進賬主要是海外收入53%、電視授權8%、付費電視5%、PPV/VOD點播10%和DVD12%.
“這些數據提醒中國電影人,與美國好萊塢相比,中國電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知名電影制片人周龍強調,雖然國產電影保持強勢增長,但要認清差距,“在夏天就要做好過冬準備”。
品途咨詢電影總監黃淵普則指出,中國電影公司的營收大多依靠票房進賬,業務結構相較于成熟市場十分單一。而成熟的大制片廠大都歸屬于集團企業旗下,有著相對完整的產業鏈。他以中美電影公司比較為例,在年度營收上,美國時代華納2012年的成績單是287億美元,而華誼兄弟僅為2億美元。
“拓展票房之外的全產業鏈成為中國電影公司發展的新方向。”黃淵普舉例指出,現在民營電影巨頭華誼兄弟正高調發展影視文化旅游,并在游戲領域奮力跟進;博納已擁有20多家影院,還計劃根據觀眾群設超豪華七星級影院為高端消費者服務;小馬奔騰收購頂級特效制作公司數字王國,準備發力電影下游產業鏈。“這些舉措顯示了民營電影公司擴張產業鏈的決心”。
另一組數據顯示,中國一線城市觀眾所占的比重現在已不足30%,且呈下降趨勢。
藝恩咨詢負責人給出的解釋說,這意味著二三線城市的觀眾已成為主力觀影人群。中國觀眾的平均年齡現在低于25歲,而且也在不斷下降。
剛通過電影《小時代》晉級導演的郭敬明認為,中國電影觀眾正在更新換代,2009年觀影平均年齡是25.7歲,到了2013年已變成21.7歲。“21歲就是一個大學生,如果還是用上一代的想法拍電影,那會出現問題的。”
周龍認同這一分析,他同時提出,觀影人群的變化對電影人提出新要求,因此一部片子打天下的時光已一去不返,電影產業發展已邁入細分時代,從《泰囧》到《北京遇上西雅圖》都顯示出清晰類型片強大的生命力。
來源:中國新聞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