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是流感病毒的克星。進入5月,隨著氣溫攀高,H7N9疫情逐漸緩解。
6月9日,國家衛生計生委通報,截至5月31日,我國內地共報告131例人感染H7N9確診病例,其中康復78人,在院治療14人,死亡39人。目前,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山東和湖南等此前啟動禽流感應急響應的7省市已全部終止應急響應。
盡管疫情警報已經解除,但聞雞色變的市場情緒尚未散盡,家禽養殖業仍在低谷徘徊。而不少中間商做足了囤貨抄底的準備,豪賭后期雞價暴漲。
事實上,一直以來,中國家禽養殖業格外脆弱,幾乎每一次外部刺激都能讓其經歷價格震蕩和行業洗牌。而逃出這個怪圈并非易事。
艱難復蘇
6月1日,位于上海市曹楊路固川路的三官堂重新開門迎客。這里曾是上海市區最大的活禽批發市場。但當天,只有數量不多的攤販“復工”,交易商品也從活禽變為冷鮮。
6月伊始,上海市啟動冷鮮雞試點銷售。6月5日,《上海活禽交易管理辦法》草案出臺,規定中心城區不得設立活禽批發市場,除活雞、肉雞、鵪鶉允許在定點進行批發、零售外,未經政府批準,不得從事鴨、鵝等其他活禽交易。
經銷崇明鴿子多年的焦霞軍順應形勢,開始在三官堂銷售冷鮮鴿。據其介紹,一只八九兩的冷鮮鴿子,目前成本接近15-16元,但售價只有11-12元,“有時還會跌到八九塊”。而在H7N9疫情暴發之前,五六兩的小鴿子也能賣到17-18元。
“現在是崇明鴿子的高產期,而且過去兩個月,很多鴿場積壓了一大批貨。”三官堂一開門,焦霞軍便早早恢復營業,幫助養殖戶消化庫存。不過,即便虧本出售,情況仍不容樂觀。
“第一天只賣了100多只,折騰到今天6月9日,總共的生意才幾百只。要知道以前,一天的銷量就有6000只。”焦霞軍說。
與焦霞軍隔了幾個攤位的商販李洪根認為,“情況正在好轉,但不盡如人意”。他主要經銷江蘇如東的三黃雞,這種活禽今年3月下旬的售價為每公斤12-13元。如今,同樣的活雞經過統一屠宰后制作成冷鮮雞出售,成本增加了0.5元/斤,但售價僅為10元/公斤。而且,近期的平均日銷量約為500羽,只有過去的一半。
不止上海,5月下旬至今,安徽、江蘇等地的禽肉交易亦持續低迷。據時代周報了解,最近幾天,江蘇省物價部門對省內各地的家禽交易情況進行了市場巡查:無錫朝陽家禽批發市場首批四五個商戶率先進場,但某些攤位的日銷量不足原來的1/3;連云港超市的光雞和熟鹵雞銷售正在恢復,但只有正常水平的一半;蘇州農貿市場少數攤位開始經營活禽,但生意比較清淡。
陰郁的市場難以激發養殖戶的熱情。至今,禽苗仍是個“燙手的山芋”。
胡天浩是四川一家家禽種苗企業的銷售負責人,該公司的年孵化禽苗產量可以達到200萬羽。對于已經過去的4月,胡天浩用“慘烈”來形容—大量的種苗被直接丟棄。
“4月下旬至今,雞苗價格一直低位運作,目前只能說,還算賣得動。”胡天浩告訴時代周報,受川渝地區消費習慣的影響,當地公雞苗的價格高于母雞苗。禽流感之前,公雞苗的最高售價達5元/羽,母雞苗則逾2元/羽,均價超過3元/羽。而6月初兩者則分別跌到每羽2元和1元,均價1.5元。“但是,我們廠的孵化成本就要每只1塊7毛。”胡說。
近半個月來,為銷售雞苗,胡天浩幾乎挨家挨戶拜訪了所有老客戶。“其中,三成的客戶已經‘金盆洗手’,撤了雞棚;五成還在堅持,但上苗的積極性不高,尚在觀望;剩下的兩成則多是養殖大戶,目前,他們已經開始上新苗了。”
一些觀望中的養殖戶告訴胡天浩,要等到今年入秋才會考慮新苗,因為,“春秋是流感的高發季節,如今進了新苗,等到秋天土雞上市時,雞瘟可能又殺回馬槍。”
與此同時,禽苗滯銷還與目前尚未解除的陸路航空限制有關。通常,商品雞苗需在孵化出生后的48小時內送達客戶手中,否則只能作為殘品處理。而目前,由于空運禽苗被禁,胡天浩只能把雞苗銷售、調運限制在汽車、火車48小時能夠到達的范圍內。
“前幾天,有單生意是發到湖南張家界,距離四川廣元800多公里。我們在高速公路上不斷遭遇堵車,最后到達目的地時超了5個多小時,無奈之下,只能把所有雞苗都倒了。”胡天浩說。
6月9日,中國畜牧業協會副秘書長仇寶琴在接受時代周報采訪時表示,目前,家禽業的終端市場沒有太大起色,整條產業鏈的情況都不太理想,“盡管較4月有所改善,但養殖戶上苗、補欄的積極性以及禽苗、禽肉價格都恢復緩慢。”
收購大戰
盡管家禽業沒有追隨H7N9疫情淡出的步伐絕地反擊,但不少人堅信,大跌之后必有大漲。
比如,2010年上半年,肉雞價格大跌,中國最大的肉雞養殖企業溫氏集團一度面臨肉雞鴨、雞鴨苗、雞鴨蛋毛利率降至2.54%的局面,虧損超過1億;然而下半年,肉雞價格止跌回升,溫氏集團實現“驚天大逆轉”,最終實現全年盈利20.7億元,創下2007年以來的最高凈利潤紀錄。
“這個行業就像坐過山車,賺死和賠死不過是一個坡的事兒。”此前,胡天浩所在的禽苗廠做出了一個決定:投資1500萬新建全新的現代化孵化廠,擴大禽苗產量。新廠預計將于今年8月投入使用。
“養殖后備雞需要一段時間,而按照上述計劃,等到明年開春,這些雞就會產蛋。正好,每年開年,雞苗的價格都會大漲。”胡天浩認為,目前,市場已經觸底,機會在于明年春天。
實際上,家禽產業鏈上的很多參與者都已提早布局,期望在后期的禽肉市場上豪賭一把。
李洪根記得,4月上旬,在家家戶戶養雞的如東,成本超過20元的三黃雞價格賤至每斤1.5元—2元,但依然乏人問津。而此時,山東的屠宰廠、冷凍廠借機攬走了一批又一批活雞。
“肉雞價格跌到2元/斤后,當時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是,很多江蘇、安徽、山東的中間商,包括屠宰廠、食品廠、冷凍廠等,四處低價收購雞肉,他們不僅將自家的凍庫裝滿,還承包冷庫囤貨。”卓創資訊畜牧業分析師劉晴晴告訴時代周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