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方支付跨境支付或年內破冰


    作者:郭奎濤    時間:2013-06-04





      繼今年3月外匯局下發《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指導意見》之后,中國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正迎來實質性的進展。

      日前,有知情人士向《中國企業報》記者透露,多家第三方支付企業正積極準備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試點申請,包括支付寶、財付通和快錢在內的多家第三方支付機構都將可能入圍試點企業,具體許可有望在年內下發。

      所謂支付機構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是指支付機構通過銀行為小額電子商務交易雙方提供跨境互聯網支付所涉及的外匯資金集中收付及相關結售匯服務。目前,支付寶等支付企業已經曲線展開了跨境支付業務,國際企業paypal依然占據壟斷份額。

      牌照門檻不高

      “這批試點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重慶、浙江、深圳等跨境交易比較發達的地區。目前境內客戶在境外網站購物,涉及跨境支付,第三方支付還需要反饋給銀行,今后支付企業就可以直接處理。”上述知情人士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說。

      盡管沒有得到官方認可,支付寶早在2007年就開始與銀行合作試水跨境支付業務,隨后財付通、快錢等第三方支付機構紛紛跟進。不過,支付企業多是和銀行合作或者和境外第三方支付機構合作,將貨幣兌換和付款流程由其托管銀行完成,曲線實現跨境支付。

      上述知情人士還透露,申請跨境支付牌照的門檻并不高,只需要支付企業的支付牌照中含有互聯網支付業務,然后制定相關試點申請方案經所在地國家外匯管理局分局、外匯管理部初審,最后報國家外匯管理局核準。

      一位已經提交試點申請的支付企業相關負責人陳先生也向記者證實,支付企業的創新一向早于政策的制定,在跨境支付方面也是如此。在政策落實之前,支付企業的各項工作已經在做了,政策的作用主要是引導,讓整個行業更加規范化。

      支付業新藍海

      跨境支付的破冰無疑為中國第三方支付打開了新藍海,尤其是在目前互聯網支付出現首度下滑《中國企業報》已有報道的背景下,這個新的利潤增長點對于行業下一階段的發展尤其重要。

      近年來,隨著人民幣升值和跨境物流配送的逐步完善,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將目光轉向海外。萬事達卡的調研報告顯示,中國跨境網購市場逐年遞增翻倍,2012年將達180億元,2015年中國海外網購市場將接近500億元人民幣。

      “隨著企業的增多和同質化加劇,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國內互聯網支付價格戰打得很兇,手續費率通常低至千分之五以下。而在境外市場,以支付巨頭Paypal為例,其費率可達到3%—4%。”上述企業人士陳先生對《中國企業》記者說。

      在肯定政策的落實對中國支付企業跨境支付業務推動的同時,陳先生強調,盡管國內支付企業正在努力提升境外合作商戶數量,與已經取得先發優勢的Paypal等國際支付巨頭相比,國內企業在全球合作商戶網絡等競爭力上仍然處于劣勢。

      監管已初步完善

      “相比Paypal等國際支付巨頭的壟斷,更讓行業人士擔憂的則是跨境支付隱藏的風險,包括違反外匯管制等政策風險,誘發洗錢、支付系統風險等金融風險以及業務操作不透明帶來的監管風險。”艾瑞咨詢分析師王維東說。

      其實,早在2011年5月,央行核發第一批的支付許可證中,業務范圍就已經包括“貨幣匯兌”這一類似跨境支付的業務。但是到了2012年7月,央行又給4家獲準“貨幣匯兌”業務的支付企業換發了新的支付業務許可證,將“貨幣匯兌”從原有業務范疇中剔除了。

      “之所以取消了貨幣匯兌的業務,主要就是擔心行業發展不夠成熟,對各種風險的認識和預防不夠完善。今年3月公布的《指導意見》,已經對可能誘發風險的各種行業做出了具體限制或禁止,應該是對跨境支付業務開展的一個鋪墊。”王維東說。

      根據《指導意見》,對于跨境電子商務外匯支付業務,客戶必須采取實名認證制,必須具有真實交易背景,備付金與自有外匯資金不得混用,而且必須定期匯報交易報告以及大額、異常交易,防止發生洗錢等金融風險。(郭奎濤)

    來源:中國企業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