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當前國內流通的鋼材庫存壓力正逐漸向鋼廠轉移,這不僅激化了廠商矛盾,也迫使以往強勢的鋼廠在生產策略上做出改變。
數據顯示,3月中旬至今,國內鋼材社會庫存量下滑了20%,而鋼廠成品材庫存則未得到及時消化,僅小幅下滑7.8%。“目前貿易商多采取低庫存策略,從鋼廠提貨不積極,最終導致流通市場庫存壓力逐漸向鋼廠庫存轉移。”昨天,中聯鋼分析師胡艷平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稱,今年鋼廠的庫存壓力明顯大于流通市場。
目前,種種壓力下的鋼企,不得不由滿負荷生產轉向開始減產。
經銷商的反抗
“我們是鋼廠的大戶,必須提貨,就是不管賣不賣,每個月必須從鋼廠那兒提合金5000噸以上,卷板是1萬噸以上,這還是減去大戶優惠后的量。”日前,河南一家大型鋼企的一級代理商向本報記者透露多年來這一行業的游戲規則。
不過,在今年,同樣處境艱難的經銷商們開始向鋼廠公開“反抗”,表現之一便是有意減少從鋼廠的進貨。
根據中聯鋼提供的國內鋼材社會庫存流通市場上的庫存統計,今年以來,社會庫存量經歷了從急速上揚到快速下滑,其中,1月份,社會庫存量從此前的高點下滑至1200萬噸,此后庫存量一路上揚,而從3月中旬開始,庫存量再次出現下滑,截至5月底累計降幅與3月中旬數據比較達19.2%。“下滑的速度還可以,只是各品種降幅不一樣,相比較而言,長材庫存量下降得快,板材相對慢。”胡艷平表示。
外界分析,這一數據更多反映受市場形勢影響,國內貿易商們缺乏信心不敢囤貨。
而與這一數據形成反差的是,近期鋼廠庫存下滑卻緩慢得多。“由于鋼材市場長時間跌跌不休,而鋼廠訂貨價格相對滯后于市場,倒掛現象遲遲得不到緩解,鋼廠成品材庫存也因此未能得到有效消化。”一業內人士稱。
胡艷平稱,今年鋼廠的庫存壓力明顯大于流通市場,“目前貿易商多采取低庫存策略,從鋼廠提貨不積極,最終導致流通市場庫存壓力逐漸向鋼廠庫存轉移”。
數據顯示,5月中旬,國內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鋼材庫存為1368萬噸,旬環比增加59萬噸,比3月末的1483萬噸小幅下降7.8%。“這個降幅的確有限,目前鋼廠的庫存明顯要高于上年同期的941萬噸,處于較高水平。”胡艷平稱,較高的庫存量令鋼廠承壓。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