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批廢棄電器處理目錄最早9月成型


    作者:秦菲菲    時間:2013-05-23





      財政部人士22日透露,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部門將啟動第二批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制訂工作,研究增補納入基金補貼范圍的電器電子產品,社會呼聲較高的手機、復印機、打印機等產品有望入圍。

      2013電子電器產品回收處理技術及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國際會議期間,國家發改委人士對上證報記者表示,第二批目錄制訂工作正在啟動,不過此次目錄修訂的重點是進行一個長期的規劃與歸類,爭取9月份前初步完成研究方案。

      第二批目錄制訂工作啟動

      回收渠道成為最大制約瓶頸

      近年來,隨著我國家電行業進入報廢高峰期,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置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下稱《條例》和《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辦法》下稱《辦法》等配套措施的出臺,尤其是《辦法》中所提出的基金補貼,更是讓廢棄電子拆解處理行業在政策的助推下獲得蓬勃發展。

      昨日,會議發布的《中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及綜合利用行業白皮書2012》顯示,2012年第一批納入基金補貼的處理企業共計回收拆解“四機一腦”5類產品約2066萬臺。據業界預計,2013年可回收拆解3000萬臺以上。

      所謂的“四機一腦”,是指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微型計算機。

      除“四機一腦”外,其他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的規范化拆解處理也逐漸提上日程。國家發改委環資司馬維晨表示,目前第二批目錄制訂工作正在進行。

      上證報記者從會議現場了解到,第二批目錄的制訂思路為,先建立一個備選庫,把符合要求的所有產品納入其中,并用指標體系對備選庫所有產品打分,根據分檔和社會關注的產品進行研究,最終提出方案。

      記者了解到,目前社會關注度比較高的手機產品很可能率先進入第二批目錄,此外,復印機、打印機、小家電等也將被研究增補納入基金補貼范圍。

      中國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協會電子廢棄物回收處理分會秘書長唐愛軍對上證報記者表示,拆解處理行業近幾年能迅速壯大,政策對其促進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基金補貼不同于稅收優惠和補貼,基金納入政府預算,既穩定又可預期,這讓企業的投資‘心里有底、更加踏實’。”

      回收渠道成為最大制約瓶頸

      在拆解處理行業迅猛發展的同時,制約其發展的因素也日益凸顯。對于廢棄電器電子拆解處理而言,回收體系建設薄弱成為阻礙其發展的最大瓶頸。

      在不少樓盤小區的周圍,常常豎一塊牌子,歪歪扭扭地寫著“回收電視機、洗衣機”。多年來,這種“游擊隊”似的個體戶是家電回收的主力軍。沒有正規而穩定的回收渠道,讓拆解企業受制于“下鍋的米”。

      唐愛軍坦言,在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體系建設方面的確存在政策盲點,“沒有促進政策,缺少管理辦法,甚至沒有很好的體系。”

      事實上,記者了解到,商務部從2005、2006年就開始建設再生資源回收體系。不過,有專家認為,該體系的建設在這兩年沒有明顯進展。商務部雖然出臺了相關辦法,但沒有針對某個特殊品種提出詳細且具備操作性的管理辦法。所以有專家表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正規的回收渠道實際上還沒有真正建立。

      據業內專家介紹,目前全國的拆解企業中,有90%甚至更高比例都是通過個體戶購買電子廢棄物。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缺乏正規渠道。

      貨源單一、處理方式不靈活給拆解處理企業帶來了困擾,更大的問題是,這同時還增加了企業的稅負。唐愛軍對上證報記者說:“由于電子廢棄物是從家家戶戶收來的,增值稅沒有進項抵扣,可是拆解完賣給資源綜合利用企業的東西都要開增值稅發票,這中間的差價是17%,企業全部要承擔。”

      完善回收體系主體建設

      在承受增值稅壓力的同時,企業還面臨著回收終端的體系建設難題。

      商務部相關人士坦言,現在的回收體系建設中,市場主體還不規范,最大的問題是前端回收市場散兵游勇,缺少法律約束。

      記者了解到,為完善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商務部已先后確定三批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試點。商務部此前還提出,要積極培育回收龍頭企業,并于今年上半年發布實施《再生資源回收體系建設中長期規劃2012-2020》。不過,據了解,商務部委托企業起草的中長期規劃還有很多欠缺的地方,無論是前期調研數據還是規劃立意上還需完善,恐難如期出臺。

      除了上述中長期規劃外,其他相關的回收體系建設的具體工作也一直在推進。商務部流通發展司處長尹虹表示,除了制定規劃,指導行業發展發展外,商務部還在推動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回收管理制度。

      在拆解處理企業外,銷售企業也應該加入回收大軍。尹虹說,銷售企業的網店遍布全國各地,做回收有得天獨厚優勢,希望能有相關制度起到規范和約束的作用。(秦菲菲)

    來源:上海證券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