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泥行業嚴重產能過剩 利潤不如養豬


    時間:2013-05-15





      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水泥是基本的建筑材料,用面廣、需求量大,不過在我國需求量的增長趕不上產能的增長。《經濟日報》的記者崔文書走訪了國內水泥需求容量增長最快的西南地區,他們發現產能過剩嚴重,不少工廠不得不停窯檢修,將近40%的企業虧損。產能過剩引發惡性化競爭,不少企業為了出貨排擠競爭對手,寧愿低價傾銷。

      崔文書:《經濟日報》和《中國建材報》聯合組織了一個調研組,我們去了四川、重慶、云南和貴州進行調研。一個非常突出的感覺就是,由于產能過剩,西南有好多企業都停產,比如像雙榮水泥,現在叫新雙榮,這個企業完全處于停產狀態,工人在檢修立窯,整個料廠都是荒蕪的,這是產能過剩帶來的后果。

      除了停產、半停產的企業,還在堅持的企業老板們都有種“做水泥不如養豬”的感覺。

      崔文書:做水泥不如養豬,這個例子來自“東方希望”。它以前是做飼料的,和養豬直接相關,它當年認為水泥行業有前景,下了大本錢,在重慶建了5條5千噸的生產線。它這么大的投資體量進入市場后,對當地造成了相當大的沖擊,導致別人日子不好過,它的日子也不好過。這幾年做下來他們自己也感嘆:“做水泥還不如原來做養豬賺錢”。有數據顯示,去年西南地區水泥的同比產量增長率很高,但同時企業的虧損面也在擴大,這充分說明了當地的產能過剩對企業的沖擊和危害。

      盡管水泥行業產能過剩,但受到企業的盲目投資、當地追求GDP政績的影響,新上馬的項目不減反增。

      崔文書:有的企業盲目投資、當地追求GDP政績是主要的催力。比如在華瑩市,方圓60公里之內有10家水泥企業,華瑩市西南公司所在的山溝里,一個山溝里就聚集了四家水泥企業。這種密集的分布狀態導致了當地的市場競爭非常白熱化。

      由于產能過剩,一些企業搞起了低價傾銷的“價格戰”。在原材料價格和人工成本不斷上揚的背景下,水泥企業的價格競爭導致企業利潤空間變窄,造成了大面積虧損。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今天接受了《天下公司》的采訪,他說,中國水泥行業產能過剩已經超過30%,中國建材作為最大的水泥企業也受到了影響。

      宋志平:現在有3.5億噸的產能,分別在全國的四個地區設有四家大型的水泥公司,產能過剩對大家都有影響,對中國建材影響還是很大的。影響最大的是價格,產能過剩后大家都惡性競爭,盲目的殺價,所以現在全國的水泥價格都不是很好。我們主張從每一個企業自身做起,限制自己的產量,不要盲目的生產。

      中國建材協會副會長陳國慶提供的一組行業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水泥行業產能利用率不足72%,即便如此,還有一些生產線上馬。到今年的4月15號,新增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16條,產能達到1600萬噸,重復建設并沒有得到有效遏制。

      陳國慶:產能過剩已經有很多年了,既有企業的原因也有市場的原因,也有地方政府的原因。總體來說,行業的發展方式沒有轉變,注重依靠規模擴張,不注重轉型升級。另外,存在著資本的逐利性和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水泥行業的準入門檻相對比較低,同質化競爭比較明顯。前幾年水泥行業的利潤比較高,有了一定的利潤,很多企業不顧條件、不顧資源環境盲目上線。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責任,一些地方政府主管部門出于區域發展或者自身政績的需要,把水泥項目作為一個招商引資的重點。

      據中國建材協會給出的數據,今年水泥價格一路走低,1月每噸水泥318元,如今已經降到每噸300元以下。全行業的利潤總額也在下降,一季度水泥行業利潤總額37億,同比下降30%,虧損企業已經超過1450戶。產能過剩的負面影響正在逐漸顯現。

      面對這種局面,業內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讓市場去調節,另一種是政府加強干預。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宋志平希望政府出手,把門關上,因為市場雖然一直打仗,但新增產能卻越來越多。

      宋志平:目前,單純靠市場的機制淘汰很難做到,現在西南的水泥價格那么低,可還有那么多的經商。水泥投資很大,大部分是銀行的貸款,也涉及到礦山、土地,包括很多的職工,不是一個小事情。


    來源:中國廣播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