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認知和市場估值出現嚴重偏差,希望機構關注又害怕輿論聚焦,洞悉輿情遲緩笨于危機管理……國內首份關于A股上市公司投資者關系IR管理工作的綜合性調查報告結果,出乎人們預料。
昨日,負責此次調研的潤言投資咨詢有限公司項目組負責人對《金證券》記者稱,目前A股上市公司的IR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上市公司應從更系統化、精細化的角度持續加強IR建設。
“低估”公司漲得慢
藍籌更重美譽度
2012年12月4日,滬指盤中觸碰1949.46點后強力反轉,當年末沖至2269.13點。產業資本此間很是郁悶,認為自己公司的估值受到了市場不公正的對待。
調查結果顯示,61%的受訪上市公司認為股價被低估,主要集中于紡織服裝、輕工制造、有色金屬等行業;36%的受訪上市公司認為公司股價估值合理,主要集中于金融服務、房地產、采掘等行業;只有3%的受訪上市公司認為股價被高估。
這樣的認知似乎是個錯覺。此后數月的行情顯示,恰是自認“估值合理”的銀行、地產公司走出狂飆行情;紡織服裝、有色金屬等板塊表現落后于大盤 .
前述項目組負責人分析的結果是,“我們在調研中發現,注重IR管理的公司其價值更容易被市場挖掘。”
《金證券》記者了解到,30億市值以下受訪上市公司IR投入費用在100萬元以上的僅占2%;但在1000億市值以下的受訪上市公司中,達到2%比例投入的公司有47%。市值越大的A股上市公司,在IR認知、投入等指標中的表現越好。
從行業看,金融和房地產行業對IR的認知程度較高,投入更大。而從地域來看,珠三角、北京等區域的受訪上市公司在IR認知、投入和效果指標更高。
埋怨機構關注不夠
害怕媒體曝光過頭
調查中,近七成受訪上市公司抱怨市場對自己關注度不夠,因為僅有31%的受訪上市公司2012年研報數量逾10篇。64%的受訪上市公司認為股東參與股東大會積極性不高,79%的受訪上市公司認為機構投資者在公司治理中參與度不高。
不過,這位項目組負責人也直言,“上市公司期待關注,更多還是希望來自于機構投資者。”
調研結果顯示,94%的上市公司最高管理層會參與投資者溝通,其中一半上市公司最高管理層參與次數至少3次。
對此,《金證券》記者接觸的多位小股東不以為然,“公司最高管理層多半還是和機構投資者面對面,小散戶這樣的機會少得可憐。”
上市公司雖然對投資者滿懷熱情,也有為難之處。“即便是專業的機構投資者,開口也是業績增長、資產重組這些話題,如果沒有打聽到實質性消息,他們就認為白來一趟,這讓我們相當無奈。”一家上市公司的董秘對《金證券》記者稱,投資者對公司治理結構、管理層素質、風險因素等的關注度相對不高。
相比而言,上市公司對媒體關系多抱著避而遠之的態度。調研結果顯示,僅17%的公司最高管理層在過去一年中參加過媒體活動。“演藝圈是壞消息甚過無消息,上市圈是無消息甚過好消息,現在正面的新聞也要謹慎著發,就怕關注度過高槍打出頭鳥。”
危機應對初級階段
新媒體使用仍處觀望
盡管在監管層和市場各方大力推動下,A股上市公司對IR工作重要性的認知正在不斷加深,但部分調查數據仍然讓專業機構吃驚。
《金證券》了解到,72%的受訪上市公司對投資者和分析師信息進行了數據化處理,但僅16%的受訪上市公司進行了系統化的投資者識別、分類及動態管理。
“我們所說的系統化投資者關系管理,是指對關注公司的投資者、前來調研的機構投資者建立資料庫,進行持續、動態的跟蹤管理。這在國外相當常見,調查前公司以為這一統計數字會在30%以上,實際只有16%。”潤言負責人表示。
傳統的溝通渠道也在面臨挑戰。調研結果顯示,受訪上市公司主要通過現場推介會一對多、上門拜訪一對一和電話會議三種方式與投資者溝通,使用率達61%,對新型溝通工具如微博 、微信、公司網站互動專區等使用率只有11%。
《金證券》記者發現,即便部分上市公司占據了微博、微信等新興陣地,發布的信息并無新意,在內容的豐富性、發布的及時性和形式的互動性方面仍嫌不足。
誠如一家上市公司董秘所言,在移動互聯網和自媒體時代,如何科學管理IR成為挑戰,低關注度的公司要主動吸引更多眼光,高關注度公司必需快速反應。
來源:周末金證券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