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在第113屆廣交會采訪發現,在歐美需求持續不振、中國與東盟優惠關稅政策刺激下,中國出口企業積極轉型開拓潛力巨大的東盟市場,但勞動力等諸多不利因素致使“中國制造”進軍東盟仍任重道遠。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2010年1月1日正式啟動,3年多以來雙邊貿易實現穩步增長。去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創下了4000.93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相比歐盟外需疲軟,東盟市場顯得更有活力一些”,廣東珠海羅浮藝匠公司經理黃和祿說,廣交會上七八家實力不俗的泰國客商到其展位洽談,雙方達成訂單量也相當可觀,同時這些泰商的貿易行為還將輻射到東南亞其他國家。
“得益于雙邊貿易自由化,我們產品在東盟市場大有可為。”黃和祿稱,預計其公司今年東盟出口額將延續去年態勢增長三成、達到320萬美元。
江蘇南京弘業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林濤稱,目前其公司產品出口東盟勢頭良好,并積累了一批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等長期合作客戶,但整體成效還有待進一步檢驗。黃林濤表示,其產品與東盟同行的具有較高互補性,“東盟產品存在超越我們的優勢,我們產品也有他們無法做到之處。”
業內人士指,在“東盟向中國出口果蔬、資源性產品”、“中國向東盟輸出技術及相關產品”的互補性貿易結構基礎上,結合中國與東盟各自經濟增長前景,未來雙邊貿易仍將保持高速增長。
新興的東盟市場潛力巨大,讓受困于歐美市場疲軟的中國出口企業看到了突圍點,但這并非易事。福建比陽泉州輕工有限公司業務副經理陳麗英稱,其公司主營宗教工藝產品,消費群體集中在歐美國家,雖然產品試水銷售至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但這部分出口額占總體出口比重仍然非常小。
陳麗英稱,開拓新興市場一般需要三至五年,過程漫長,中間還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資金,充滿風險;她們公司目前生產基督教產品,但東盟地區信奉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等,所需宗教產品范圍更大,開拓市場前充分了解其宗教、文化十分重要。
廣交會上有參展商表示,馬來西亞、越南等國家更為低廉的勞動力,對“中國制造”產品出口帶來的壓力將日益突出,中國勞動力密集型企業甚至會到東盟設廠辦實業。而從長遠上看,未來中國與東盟的產品同質化競爭將難以避免。程景偉
來源:中國新聞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