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遞再議份子錢:或每單1-2元轉嫁給消費者


    時間:2013-04-26





      昨天,快遞行業在北京召開研討會,業內人士指出,在國內郵政普遍服務市場沒有開放的前提下,向快遞企業征收郵政“份子錢”,最終成本會轉嫁給消費者,每單或加價1-2元。

      根據正在征求意見的《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征收使用管理暫行辦法》,我國境內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繳納郵政“份子錢”,國內同城快遞0.1元/件,國內異地0.2元/件,港澳臺1元/件,國際2元/件,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年營收200萬元以下的企業可免征。

      對此,亞太速遞商論壇中國首席代表雍虎在介紹歐洲設立郵政普遍服務基金經驗時表示,歐洲設立基金的前提是開放普遍服務市場,歐洲國家在征收基金前先行終止了郵政專營權。

      據介紹,目前快遞行業一單利潤在4角錢左右,基金征收后將拿走企業25%-40%利潤。

      中國物流資訊網首席顧問徐勇分析,目前民營企業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征郵政“份子錢”將加重快遞業的負擔,最終成本會通過價格調整的方式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預計每單加價1-2元。

      -----------------

      快遞企業集體抗議郵政“份子錢”:合法不合理

      昨日4月24日在京舉辦的“郵政普遍服務基金問題研討會”,變成了針對中國郵政“份子錢”的“聲討會”。

      會上,包括“四通一達”申通、圓通、中通、匯通、韻達等十余家民營快遞企業,在華外資快遞企業,以及諸多業界人士,都公開反對征收郵政普遍服務基金以下簡稱普服基金.

      據悉,普服基金屬于新增的政府性基金項目,目前已列入部門工作計劃,并已小范圍征求意見,待報送國務院。

      “如果2013年起開征,普服基金數額至少可達10億元。”中國物流學會常務理事劉建新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估算稱。

      “不符國際做法”

      在昨日的研討會上,業內聲討普服基金“合法不合理”,因為該基金根據《郵政法》相關規定設立,但《郵政法》并未對基金征收的對象、標準、使用、監管等問題予以明確。

      亞太速遞商論壇中國首席代表雍虎表示,歐洲國家在征收郵政普服基金前已終止了郵政專營權,而對沒有獲批經營郵政普服業務的快遞企業及其他物流企業不征收。歐盟指定,快遞業務和郵政普遍服務是兩個不同的業務。由此他認為,國內征收的普服基金名稱和國外一樣,但實質內容不一樣,而且與國際做法背道而馳。

      《辦法》稱,快遞企業的業務主要集中在盈利地區,郵政企業業務主要集中在非盈利邊遠地區,為體現公平性,快遞公司應該分擔郵政普遍服務義務。

      昨日參會的多數快遞業內人士認為,郵政普遍服務屬于公共服務,已制定郵政企業專營,財政應當依法補貼。

      “郵政早已盈利”

      設立郵政普服基金,旨在對郵政公司的信函遞送等普遍服務部分的運營進行補貼。

      “只有郵政函件、包裹、報紙、雜志發行4個業務有可能虧損,其他業務都是盈利,且盈利遠遠大于虧損。”中國快遞咨詢網首席顧問徐勇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指出,中國郵政的經營范圍超過任何一家央企。

      業界反對的另一個理由在于,普服基金補貼的對象——中國郵政集團早已實現盈利,而基金征收對象——民營快遞企業普遍處于微利、甚至虧損狀態。

      中國郵政速遞物流股份有限公司IPO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郵政集團營業收入為2586.23億元,凈利潤為209.36億元。

      昨日研討會上的多數意見認為,郵政企業“專營”與國家扶持、優惠政策掛鉤,近年來已持續盈利,能消化虧損。而非郵快遞企業已納過稅,如再征收基金有重復征稅嫌疑。

      “1/3利潤將被抽走”

      《辦法》規定,在我國境內經營快遞業務的企業應繳納普服基金。征收標準為:國內同城快遞0.1元/件、國內異地0.2元/件、我國港澳臺地區1元/件、國際2元/件;從業人員20人以下或年營收200萬元以下的企業可免征。

      有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民營快遞的利潤為0.3元~0.6元/件,征收普服基金將抽走民營快遞1/3左右的利潤。按此標準,相當于對快遞企業額外征收了占其營業額1%~1.5%的稅收。

      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快遞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17.1億件,業務收入累計完成284.1億元。根據《辦法》規定,一季度征收的普服基金將達3.6億元左右,約占一季度業務累計收入的1.3%。目前,我國快遞企業利潤率普遍在3%~5%。

      劉建新指出,因“合法而不合理”被擱置的條例,在新《郵政法》的實施中已有先例。(每日經濟新聞)


    來源:京華時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