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線電視網絡整合任重道遠 面臨資金等挑戰


    作者:李雁爭    時間:2013-04-12





      盡管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的定位已經明確,但直到現在,全國省級廣電網絡的整合進度依然復雜而緩慢,中國廣電夢想中的“第四運營商”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針對“第四運營商”的整合前景,以及電信運營商的創新方向,記者專訪了三網融合專家、融合網主編吳純勇。

      整合之路面臨資金等挑戰

      記者:如何看待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的整合前景?

      吳純勇:目前,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在業內外各方人士企盼的眼神中仍然是“只聞其聲不見其人”。

      未來的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作為整個有線行業的龍頭、標桿,其成立的難度比三年前、十年前都要困難得多。僅從資本市場層面來看,2010年之后,各省級的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開始紛紛以上市的形式來解決自身未來的行業地位,目前,具有“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血統”的上市公司主要有:歌華有線、吉視傳媒、廣電網絡、電廣傳媒、天威視訊、華數傳媒、湖北廣電、東方明珠、中信國安等。

      截至2013年3月底,上述幾家具有“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血統”的上市公司市值高達600.37億元湖北廣電連續停盤,故未含該公司數據;東方明珠擁有東方有線30%左右的股份,不算純正的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

      中信國安雖然不是純正的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但該公司卻在全國二十余座城市中都有其入股的有線網絡公司.

      根據我們調查的情況,近幾年,至少還有三家以上的省級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正在為上市之路未雨綢繆。如果再加上這三家準備上市的有線電視網絡公司,那十余家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總市值有可能沖向千億元大關。

      但整個有線電視網絡行業的年收入每年基本上維系在數百億元。未來上述三家省級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成功上市后,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不僅面臨技術層面如何實現有線網絡的雙向化與互聯互通、市場營銷、業務創新等問題,更會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通過資本的方式完成對十幾家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的整合工作?回購股票可能是方法之一。而傳統的行政命令可能僅局限于對那些未上市的省級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身上。

      此外,未來中國廣播電視網絡有限公司還要面對資金來源、技術統一、雙向網改、終端部署等硬環境,以及人才儲備、企業管理、市場營銷、服務體系等軟環境的挑戰。

      應積極探索新商業模式

      記者:在IPTV、OTT TV、智能電視等新業態的沖擊下,廣電系統應該如何面對?

      吳純勇:對于上述新業態的出現,廣電系統旗下的不同機構如,電視臺、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等應該充分意識到互聯網、IT、消費類電子產品等領域對于廣電系統自身的沖擊。

      對于電視臺而言,近幾年,隨著信息傳輸通道逐步突破相應技術瓶頸,電視臺對于頻道、節目及內容等層面的傳輸通道可選擇空間逐步放大。在這樣的背景下,電視臺開始與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產生直接的競爭態勢。

      對于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而言,IPTV、OTT、智能電視包括未來的國網公司,都極有可能成為有線電視網絡運營商最直接的競爭對手。作為傳統的頻道與節目傳輸的網絡,未來應該根據科技的進步、大眾的需求、產業鏈構建等方面的情況進行戰略規劃。畢竟,之前的生態鏈完全處于無品牌、無營銷、無純競爭的格局。未來應該重新構建相應的產業生態鏈,最終實現管理機構、運營商、廠商、服務提供商、媒體、用戶等各得其所,共同促進中國有線電視行業的快速發展。

      記者:在微信、OTT TV的沖擊下,電信運營商應該如何定位?

      吳純勇:我們在回顧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歷程后發現,在過去二十余年左右的發展過程中,中國互聯網企業完全是以一個“顛覆者”的面目出現:用電子郵箱取代了傳統的書信交往的方式;用門戶網站、行業網站等取代了報紙、雜志;用微信、即時通信工具取代了人們通電話;用網絡視頻取代了電視頻道;用電商取代了購物商場;用免費使用取代了付費的習慣……

      在這樣一個氛圍下,作為電信運營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只是一味回避是沒有任何意義的,運營商應該正視這樣一個發展現狀,進而尋找到與其相融、相適應的發展之路。

      目前當務之急是,三大電信運營商可否將各自旗下的飛信、飛聊、翼信、沃友等業務進行“四合一、三合一”,共同研發及推出一個可以跨網絡、跨平臺能夠與微信相抗衡的電信運營商版本的“微信”?在共同研發及推出過程中,三大電信運營商還可以充分與互聯網企業共同探索全新的商業模式。

      記者:在三網融合全國推廣的過程中,預計還會誕生哪些全新的業務及產品?

      在今后的三網融合工作中,兩大陣營的運營商們可將更多精力放在圍繞大眾具體需求,研發出更多消費者樂于接受的業務上。

      未來無論哪個信息傳輸通道,都可以將發力點放在努力為用戶打造貼心、快捷、便利的娛樂文化消費環境與氛圍這個重心上。

      三網融合背景下,最為容易實現的業務就是娛樂領域,而娛樂文化產業當中最主要的環節就是通過各自平臺,緊緊抓住并解決當下年輕群體在精神文化領域全新的需求。除此之外,還可以圍繞老齡化現象,研發并推出相應的業務及產品。

      我們認為,三網融合實際上是應用、業務層面的融合,應用、業務可跨終端、跨網絡是我國推動三網融合試點的最大初衷之一,上述業務暢想只是冰山一角。未來,運營商只要推出大眾真正需要的業務及產品,能滿足不同人群的相關需求,無論是運營商如中國移動、國網公司等、設備廠商如中興、華為、烽火通信、樂視網、小米等、內容提供商如華誼兄弟、中視傳媒、成都博瑞等、第三方服務商如藍色光標、省廣股份等,自然都會找到其存在價值。(李雁爭)


    來源:上海證券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