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慣性回升內生動力不足
統計局日前公布今年前兩個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利潤為7092億元,同比增長17.2%,利潤增長主要來源于六大行業。專家認為,雖然回升趨勢在繼續,但復蘇動能不強,目前企業利潤的回暖更多是通過投資以及成本下降推動企業利潤上漲等外生因素作用,內生動力不足,這種盈利能力能否持續延續快速回升勢頭,仍存在一定不確定性。
利潤呈恢復性增長
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709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7.2%。
具體來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212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8.9%,但比2011年同期下降4.5%,年平均下降2.3%。集體企業實現利潤106億元,增長6.8%;股份制企業實現利潤4102億元,增長16.1%;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實現利潤1592億元,增長12.8%;私營企業實現利潤2306億元,增長16.9%。
國家統計局工業司何平博士表示,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延續了去年四季度的回升趨勢,繼續呈恢復性增長。1-2月份利潤增速較高,主要是受去年同期基數較低的影響去年同期負增長5.2%,如果與2011年同期相比,規模以上企業利潤增長11.1%,兩年年平均增長5.4%。
華龍證券研究員張曉表示,增長的動能較去年同期相比有所放緩,主要是受到經濟弱復蘇對利潤水平的提升有限,在外需仍然處于弱勢背景下,基建投資仍將是未來企業利潤增長的主力。
六行業拉動利潤增長明顯
在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0個行業利潤比去年同期增長,8個行業利潤比去年同期減少,2個行業由同期虧損轉為盈利,1個行業虧損比去年同期減少。主要行業利潤增長情況是:農副食品加工業利潤同比增長11.5%,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增長11.2%,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增長17倍;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下降4.5%,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由同期虧損轉為盈利。
從行業來看,今年1-2月份工業企業利潤比去年同期增加1039億元,主要是以下六個行業拉動:一是電力行業,實現利潤460億元,新增利潤275億元;二是石油加工行業,去年同期虧損101億元,今年1-2月份盈利57億元,一虧一盈相當于新增利潤158億元;三是鋼鐵行業,實現利潤146億元,新增利潤138億元;四是電子行業,實現利潤235億元,新增利潤111億元;五是汽車行業,實現利潤612億元,新增利潤101億元;六是煙草行業,實現利潤331億元,新增利潤58億元。
何平博士表示,上述六個行業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超過八成,其中,電力、石油加工和鋼鐵三個行業的貢獻率超過五成。總的來看,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的情況下,這幾個行業利潤增長較快主要歸因于同期基數較低和原材料價格下降。
成本下降推動利潤增加
今年前兩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696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1%,下滑0.3個百分;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4.46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18%,較去年同期增長0.16%。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7460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6.3%,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1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為5.67%。
張曉認為,企業成本下降是推動利潤上漲的重要原因。對企業而言,當前經營效益回升、主營成本下降、財務費用在兩次降息的背景下不斷地下降等這些有利因素,將會為企業主動、積極地調整結構,有效壓縮過剩產能,不斷提升效益水平,提供了難得的緩沖空間。但由于2月通脹水平大幅反彈,考慮到全年經濟穩步復蘇的可能性較大,而貨幣增速維持在低位,PPI的漲幅不甚理想影響到價差逐步縮窄,在目前主要發達國家都實行寬松政策的背景下,下半年輸入型通脹壓力將進一步加大,未來企業的毛利率提升空間有限。
張曉說:“長遠來看,雖然目前我國的工業經濟正處在發展的正方向上,貨幣投放加投資的模式還會持續演進,但考慮到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稅收負擔、資金成本上升等情況,城鎮化引領的投資模式將會依據國家政策有所分化、有所側重,工業企業的轉型升級已經迫在眉睫,行業利潤格局將會逐步分化。”
來源:大眾證券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