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家環保組織建議全面公開污染源信息


    作者:章軻    時間:2013-03-29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6日在國務院第一次廉政工作會議上有關“及時主動公開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環境污染、食品藥品安全、安全生產等信息,向人民群眾說真話、交實底”的要求,得到民間環保組織的積極評價和呼應。

      今天28日下午,包括阿拉善SEE公益機構、自然之友、自然大學、公眾環境研究中心等23家民間環保組織共同發出污染源信息全面公開倡議,呼吁對企業監管信息和排放數據進行系統、及時和完整的公布,推動大規模污染減排,扭轉當前嚴峻的環境形勢。

      將污染源置于公眾監督下

      倡議書稱,2013年1月,中國在空氣質量信息公開方面取得了歷史性進步,80個城市空氣質量信息的及時發布,讓公眾有機會了解污染狀況,及時進行自我防護。

      倡議書同時指出,扭轉灰霾頻發的局面,不能停留在被動應對,必須全力監督減排。而要保證有效監督,就必須從PM2.5信息的公開,延伸到污染源信息的公開。

      2011年以來,我國多地遭遇了大范圍、長時間的霧霾天氣,對數億居民的生活造成影響。倡議書說,相對城市居民最易察覺的空氣污染,困擾更廣大地區的水污染、垃圾污染,以及更具隱蔽性的土壤、地下水和近海污染,則可能給民眾帶來更長期的損害。

      “扭轉這樣的被動局面,需要實現污染物大規模減排。”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馬軍說,而要減排,首先要識別污染的源頭,并借鑒歐美工業化國家的成功經驗,將污染源置于公眾監督之下。

      據了解,目前我國污染源信息的披露還十分有限,零散、滯后、不完整、不易獲取。今天發布的“2012年度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PITI評價”下稱“評價報告”結果顯示,盡管113個城市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的平均分連續第三次增長,但年度增幅卻呈明顯的逐年下降趨勢,顯示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正遭遇瓶頸。

      “進展放緩的一個原因,在于一批城市不進反退。2012年度的評價中,出現退步的城市所占的比例是3年來最高的,達到了35%。”馬軍說,一直引領環境信息公開的東部地區,在此次評價中乏善可陳;而多數城市日常監管、企業排放和環評文件等關鍵信息的公開無實質進展。

      評價結果顯示,退步最大的10個城市分別是蕪湖、佛山、汕頭、保定、臺州、常州、鞍山、濰坊、銀川和大連。在113城市中,環境信息公開排名前10名的城市分別是寧波、東莞、青島、深圳、揚州、北京、廣州、杭州、重慶和溫州。

      我國環境保護受制于三大難,即環境執法難,環境訴訟難,社會監督難。在環境執法難背后,是一些地方政府依然以生態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GDP增長;在環境訴訟難背后,是司法體制有待完善;在社會監督難背后,是治理機制尚待健全。

      上述環保組織認為,通過落實污染源監管信息的全面公開,能夠將環境執法的權力放到陽光下運行,突破對污染企業的地方保護,遏制尋租和數據造假行為;能夠為環境訴訟提供數據基礎,突破舉證難的技術障礙。最為重要的,是能夠協助公眾參與環境決策和管理,將排污企業至于公眾監督之下。

      信息全面公開從三方入手

      據介紹,我國實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已逾30年,但總體看來,未能如西方同類制度一樣,起到有效防止污染和生態破壞嚴重的項目的批準和建設的作用。在環評的技術環節,中國與發達國家并本質差別,但在程序上卻有著重大的不同。

      “最核心的差別,在于缺乏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馬軍分析說,排放數據的公開,在主要工業化國家已經成為慣例。美國、加拿大、歐盟、日、韓等國家的企業,必須定期向社會公布其排放的有害物質的種類和數量。而在中國,雖有2003年的《清潔生產促進法》和2008年的《環境信息公開辦法試行》對部分企業的排放情況披露作出了要求,但執行相當有限。

      “回應公眾遏制污染的強烈訴求,必須大幅度擴大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國際自然資源保護協會中國項目主任錢京京說。

      在現有的條件下,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是否有可能實現?什么才是有效的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評價報告認為,“PM2.5信息公開的成功經驗,可以有很多的啟示。”

      評價報告認為,PM2.5信息公開在四個方向上取得了突破:系統公開,包含所有監測點位,涵蓋全年監測數據;及時公開,實現各主要污染物的每小時報告;完整公開,不僅有指數,也有各個污染物的具體濃度值;用戶友好公開,監測點結合電子地圖發布,同時用顏色凸顯污染程度。

      上述環保組織認為,污染源監管涉及的相關信息遠遠多于空氣質量監測信息,因此污染源監管信息的全面公開,必然涉及到更多的信息類別和數量。污染源信息全面公開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通過互聯網實時發布國控、省控和市控重點污染源企業的在線監測數據,并提供歷史數據查詢;系統、及時、完整地發布排污企業的行政處罰信息和經確認的投訴舉報信息;定期公布企業的污染物排放數據,其范圍不應少于環評報告中識別的全部特征污染物。

      據了解,在環境信息公開方面,一些省市已著手探索。江蘇省環保廳自2013年3月1日上線的1831省重點污染源自動監控系統對國控840家重點污染源企業進行在線監督,每日依據在線監測數據,公布多家國控重點污染源的超標記錄,列明超標次數;

      2012年1月,浙江省環保廳網站增設“污染源在線監測日報”欄目,發布前一日國控重點污染源廢水和廢氣基于在線監測得到的日平均值、日報表。用戶可以按污染類型廢水/廢氣和城市-區縣查詢。

      上述環保組織指出,污染源監管信息“全面公開”需要在穩步推進的同時有所深化和突破,這不僅需要在觀念上樹立溝通互動的環境服務意識,還需要進一步細化法律制度的相關規定,夯實公開參與的制度基礎,使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有法可依,并在無法實現時能夠獲得司法救濟。

      供圖:由于污染信息不公開,公眾在遭受污染損害時,并不知道污染源何在。攝影/章軻;重慶某電鍍廠散發著濃烈氣味的污水直接排放河中。(章軻)


    來源:一財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