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產品平均收益3.5%
從去年開始,關于券商資管業務的各項新政和措施在行業內總是能賺足眼球。近期,業內的關注點就落在了“券商大集合產品停發”上。
事實上,今年2月18日證監會已發布《資產管理機構開展公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業務暫行規定》以下簡稱《暫行規定》正式稿,規定符合門檻條件的證券公司、保險公司和私募基金公司均可申請開展公募基金業務,并從6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業內人士認為,《暫行規定》的實施和大集合的停發同時實行,表明大集合的停發事實上是被公募業務取代。
43家券商集合理財業務
規模低于20億元
目前券商資管產品分為大集合、小集合、定向理財和專項資產管理。被稱為“小集合”的限定性集合理財產品,指的是產品規模在10億元以下、客戶數量200人以內、單個客戶參與金額不低于100萬元的理財產品。而“大集合”產品客戶的參與門檻一般為5萬元或10萬元。值得一提的是,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的77家證券公司中,半數以上券商的已發產品都以限定性的“大集合”產品為主,甚至有的券商從未發過“小集合”產品。
對券商資管來說,公募業務取代大集合提高了券商資產管理業務的門檻。《暫行規定》第六條規定,證券公司申請開展公募基金業務,須滿足“資產管理總規模不低于200億元或者集合資產管理業務規模不低于20億元”,這一實質性的規定將不少券商擋在門檻之外。信達證券研報指出,在大集合停發后,滿足條件的大型券商將逐步申請開展公募基金業務進行替代,而不滿足申請公募業務條件的小型券商將直接失去一項業務。
數據統計顯示,目前有77家券商發行了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其中,34家券商的集合理財資產凈值合計超過20億元。資產規模排名前5位的券商分別是國泰君安資管、東方證券資管、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光大證券資管。其中,國泰君安集合理財資管規模超過200億元;東方證券、中信證券、招商證券、光大證券、華泰證券、廣發證券的集合理財資管規模超過100億元;第一創業證券、安信證券、申銀萬國的集合理財規模超過70億元。
另外,集合理財業務規模低于20億元的有43家券商,包括西南證券、方正證券、東吳證券等等。
如果按照資產管理總規模不低于200億元標準,會有更多的券商符合資格。事實上,目前很多中小券商青睞通道業務,其中一個目的也是為了在短時間內擴大公司資產管理規模。
截至2012年底,全行業受托資產管理業務規模達1.89萬億元,同比增長556.5%。符合200億元要求的包括中信、國泰君安、宏源、光大、申銀萬國、華泰、東吳證券等。中信總規模超過2500億元,國泰君安超過2000億元,宏源和光大的規模約在1000億元。
資管業務統一監管
再進一步
非限額特定集合資管計劃停發對資管行業的競爭格局也產生一定影響。信達證券研報認為,證券公司資管業務與基金公司的競爭將進一步直接化。在證券公司獲準從事公募基金管理業務后,證券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與基金公司之間在客戶資源、銷售渠道等方面的競爭將進一步直接化。特別是,證券公司與其持股的基金公司之間將產生較為直接的業務競爭。
同時,公募業務取代大集合使資產管理業務的監管進一步統一。信達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松柏認為,中國資產管理行業或逐步向統一監管發展。當前中國金融市場內理財產品實際上包括基金產品、商業銀行產品、證券公司產品、保險公司產品、信托公司產品等,處于分割監管下的多極化狀態。2012年下半年的一系列法規出臺,使證監系范圍內的資產管理統一監管已初具雛形,未來資產管理行業或進一步向統一監管發展。
小集合產品在長期指標上
略優于大集合產品
從去年資管新政落地以來,券商集合理財產品設立、發行熱情不減。以今年2月份為例,小集合產品成立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國金證券研究報告顯示,2月份,券商資產管理人共發行集合理財產品49只,創新型產品依舊是主要發行品種,前期推廣發行的產品在2月共有68只宣告成立,其中小集合產品成立數量創下歷史新高。從資金募集規模來看,68只產品分級產品分開計算共募得資金約235.2億元,發行規模僅次于2012年12月的238億元。其中,22只大集合產品共募集資金153.75億元,平均規模為6.99億元;46只小集合產品募集資金81.44億元,平均每只產品規模為1.77億元。
數據顯示,目前有數據可查的115只小集合理財產品,今年以來平均收益為3.5%。11只產品收益率超過10%,其中,東海精選2號和東海精選5號收益率超過14%;東方紅先鋒1號和中信貴賓6號收益率超過12%。另外,115只產品中,有11只產品收益為負。
今年以來,300只有數據可查的非限定性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02%,30只產品收益率超過10%。另外,有40只產品收益為負。總體來看,小集合產品的收益率與大集合產品相差不大。不過,國金證券研報指出,由于小集合產品中采用套利、保本、量化和定增等策略產品為代表的創新型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比例高于大集合產品,使得小集合產品在平均收益率和收益波動區間等長期指標上都要略優于大集合產品。在長期的熊市背景下,這些以獲取絕對收益為目標的創新型產品也在市場上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青睞。
來源:證券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