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海洋局20日發布《2012年中國海洋環境狀況公報》,我國海洋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較好,但近岸海域環境問題依然突出。
具體來看,2012年,我國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占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近岸以外海域水質總體良好并保持穩定;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96%以上站位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但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嚴重,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為17.0萬平方公里,高于2007-2011年15.0萬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
2012年72條主要江河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約1705萬噸,較上年有所增加。遼河口、黃河口、長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區環境狀況受到明顯影響。
此外,海水增養殖區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基本滿足養殖活動要求。
公報全文如下
一、海洋環境狀況總體較好,部分近岸海域污染嚴重
2012年,我國管轄海域海水環境狀況總體較好,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約占我國管轄海域面積的94%;近岸以外海域水質總體良好并保持穩定;沉積物質量狀況總體良好,96%以上站位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部分近岸海域污染依然嚴重,未達到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的海域面積為17.0萬平方公里,高于2007-2011年15.0萬平方公里的平均水平。海水水質為劣四類的近岸海域面積約為6.8萬平方公里,較上年增加了2.4萬平方公里,嚴重污染區域主要分布于大中型河口、海灣和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主要超標物質是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近岸約1.9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呈重度富營養化狀態。
二、海洋生物多樣性狀況基本穩定,部分近岸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佳
2012年,海洋生物多樣性狀況監測結果顯示,海洋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主要類群基本保持穩定,符合其自然分布規律,海草、紅樹等群落結構保持基本穩定。國家級海洋保護區環境質量總體良好,主要保護對象或保護目標基本保持穩定。長江口、蘇北淺灘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關鍵生態區域生物多樣性水平呈下降趨勢,變化情況值得關注。
81%實施監測的近岸河口、海灣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和不健康狀態。棲息地生境喪失、富營養化嚴重、生物群落結構異常是造成典型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不佳的主要原因。
三、江河污染物入海量上升,陸源排污對海洋環境影響顯著
2012年72條主要江河攜帶入海的污染物總量約1705萬噸,較上年有所增加。遼河口、黃河口、長江口和珠江口等主要河口區環境狀況受到明顯影響。
監測的435個入海排污口達標排放次數占監測總次數的51%,與上年基本持平。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總體依然較差,排污口鄰近海域75%水質、30%沉積物質量不能滿足海洋功能區的環境質量要求。
四、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基本滿足使用要求
海水增養殖區環境狀況總體穩定,基本滿足養殖活動要求。實施重點監測的海水浴場、濱海旅游度假區水質狀況總體良好。海洋傾倒區環境狀況總體穩定,未因傾倒活動產生明顯影響。
五、海洋赤潮災害多發,海洋環境突發事件風險加劇
全海域共發現赤潮73次,累計面積7971平方公里。赤潮發現次數為近五年最多,但累計面積較近五年平均值減少2585平方公里。赤潮多發區仍集中于東海近岸海域。黃海綠潮發生規模為近五年最小。渤海濱海平原地區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依然嚴重。我國砂質海岸和粉砂淤泥質海岸侵蝕嚴重。
廣東、福建和長江口等海域相繼發生多起突發海洋污染事件,部分污染物質泄漏入海導致局部海域環境受到不同程度影響。蓬萊19-3油田溢油事故和大連新港“7.16”油污染事件對鄰近海域生態環境造成的污染損害依然存在。我國管轄海域海水、海洋生物的放射性水平和海洋大氣γ輻射空氣吸收劑量率未見異常,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尚未對我國管轄海域造成影響,但日本福島以東及東南方向的西太平洋海域仍受到福島核泄漏事故顯著影響。
來源:中國證券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