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西北郊的嘉定區,近日爆出一大“冷門”:2012年全區電子商務B2C商家對顧客營業額占到上海消費類電子商務交易額的三分之一,增速和規模超過傳統“十里洋場”。與此同時,上海百貨業銷售額卻出現了自201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電子商務的興起正在悄然改變城市固有的商業版圖。
“網購”改變商業版圖
近年來,上海嘉定區吸引了京東商城、新蛋網、凡客誠品等眾多國內知名電商企業。2012年,嘉定區電子商務企業共實現交易額356.4億元,同比比上年增長53%。
“互聯網的無地域性,給郊區發展商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嘉定區區長馬春雷說,電商的一個主要支撐就是智能化物流和倉儲系統,而在上海這樣的國際化大都市,中心城區往往已沒有多余的空地,這恰恰給了郊區發展空間。
B2C巨頭京東商城2011年把華東區總部落戶嘉定,當年就實現銷售額70多億元,2012年增至約150億元,貢獻稅收7000多萬元。
京東商城CEO劉強東說,京東目前正在嘉定投資建造亞洲最大的智能化物流中心“亞洲一號”,預計于2013年底建成使用,屆時將支撐每年300億元-400億元的銷售量。
電子商務正在改變中國的傳統商業版圖:2012年淘寶、天貓“雙十一”促銷一天的銷售額高達191億元;而浙江義烏原本名不見經傳的村莊青巖劉村,聚集著來自多個省市的2000多戶淘寶賣家,被外界稱之為“中國淘寶第一村”……
此外,支付寶2012全民年度對賬單顯示,2012年,中國四線城市的網上支付用戶數增長64%,網上支付金額增長68%,增速均超過了一、二線城市。
傳統商場淪為試衣間?
在網絡零售狂飆突進的同時,傳統賣場的業績增速則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上海市商業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監測數據:2012年全市55家百貨商店累計實現銷售305億元,同比下降1.1%,出現自2010年以來的首次負增長。
其中,2012年上海百貨業單店銷售20強共計實現銷售234.1億元,同比下降0.2%,有11家商場出現不同程度下降,這一數量明顯多于往年,其中有4家商場的降幅超過了10%。
復旦大學電子商務中心主任黃麗華認為,電商確實開始給傳統商業業態帶來挑戰,一些傳統商店正淪落為人們只看不買的“試衣間”。
以百貨商場為例,中國百貨商業協會副秘書長范艷茹說,實體店比網店的成本高,主要是租金、人工成本、渠道費等導致的,“實體店不光賣商品,還要賣服務、賣環境,這些都需要成本。不像網店,一兩個人就能搞定采購、服務、售后等所有環節。”第一紡織網總編輯汪前進介紹,假設一件衣服的出廠價為100元,百貨商場的零售價可能達到1000元甚至更高,即使是一件很普通的衣服,出廠價與零售價之間也相差三四倍,一級、二級、三級甚至四級代理商等中間環節層層加碼。
“電商對傳統商圈的沖擊將不可避免。”劉強東稱,特別是在2012年國內網絡零售交易額邁過1萬億元大關后,電商行業每年數千億元的增長量,很大一部分就是從傳統零售商轉過來的。
沖擊已經開始顯現。北京的中關村IT賣場,近年來人流量日漸減少,部分賣場開始關門倒閉;在上海的徐家匯商圈,多家大型商場的銷售額出現下滑。
“一些標準化的產品如電器、電子產品、書籍、化妝品等,未來電商的市場份額可能會達到70%至80%。”劉強東說。
上海面臨消費分流
實際上,面臨“試衣間尷尬”的不僅是傳統商場,也可能包括中心城區乃至北京、上海這樣的一些傳統商業中心。
“上海曾經是國內實體零售業的天堂,而目前正面臨著電商帶來的大挑戰。”民盟上海市委專職副主委方榮認為,上海需要加快謀劃傳統實體零售業的轉型,同時也為應對電子商務衍生業態,如第三方支付、網購中轉站代收網購商品、現代物流業快遞業等加快研究并提前布局。
黃麗華建議,面對電商給傳統商圈和商業中心城市帶來的沖擊,上海要通過迪士尼、“東方夢工廠”這樣的文化、旅游景觀,來重塑上海商業中心的競爭力。此外,還要爭取免稅店等政策,讓流失到海外的消費力回流。
來源:東方早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