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春節+情人節”的商機,京東、聚美優品、當當網、天貓、國美、蘇寧等諸多電商推出促銷活動,美團網等團購網站開辟春節專區。網絡店家的創意新鮮年貨也大搶傳統商家風頭。
去年“雙11”“雙12”電子商務PK傳統零售的硝煙剛剛散去,對于“網購新經濟”而言,春節檔期又能折射哪些行業信號?未來中國電子商務模式走向如何?“中國網事”記者進行了調查。
春節電商遇淡季
從京東的“圖書音像滿99送暢銷書碟”到聚美優品的“單筆訂單滿150可抽獎”,從蘇寧的“新年七天樂”到國美的“情人節浪漫家紡特惠”,從當當網的“正月不打烊、專場低至一折”到天貓的“電器節全城來電”……這個春節,網絡購物宣傳得熱鬧而隆重。
淘寶某商家推出情人節創意禮品,復制上世紀70年代生人出生當日的報紙。天貓上也有店鋪做原創家居設計,可根據消費者喜好定制抱枕、小凳子、書架等“賀歲版禮品”。
促銷頻繁力度強勁,卻難掩電商對春節業績的不樂觀。盡管“春節檔”具體銷售數字將在正月初八之后才出爐,但電商企業普遍認為“春節遇淡季”。
蘇寧易購市場管理中心總監閔涓清在接受采訪時說,春節是電商的淡季,預計銷售比不上去年“雙十一”和“雙十二”。“網購的主力是學生和白領,在春節都有時間上街購物,加之物流不力,若下單卻無法送貨,人們恐怕不會去網購。”
當當網公關部負責人王凡也對記者表示,線上購物與線下不同,受物流影響較大,春節期間銷量恐怕不如“雙十一”。
艾瑞咨詢集團分析師王亭亭認為,“電商春節與淡季”除上述物流配送原因、闔家團圓有時間逛街外,還與消費能力提前釋放有關。“年初消費需求已被去年第四季度各種促銷分流,且不少消費者會為春節購物而提前網上下單,網購熱潮其實是出現在春節前。”
據北京商業信息咨詢中心監測,9日至14日除夕至正月初五,全市120家重點商業服務業企業6天累計實現銷售額31.1億元。家電行情 專區消費升溫明顯,消費類電子產品、生活電器、智能電視成為春節熱銷商品。
一些電商則更加重視“春節檔”的線下活動力度。國美電器“家電年貨大集”,全場商品低至6.5折,購物滿額送金條、裸鉆、購物卡等超級禮品,還有“無須購物抽汽車行情 專區”特惠活動;蘇寧電器攜手交通銀行推出iPhone5、surface等明星單品的“會員尊享機”活動。
業內人士指出,電子商務PK傳統零售并非簡單的對決關系。傳統零售擁有產品優勢與實體店優勢,結合電商后可帶動用戶覆蓋率的飛躍,宣傳得力會產生線上線下的“協同效應”,節省市場推廣費用、降低成本。
物流、網騙成詬病
北京市西城區白領于小姐除夕接到快遞公司電話,由于配送能力有限希望她到附近小區取貨。于小姐表示走親戚在郊區,無法取貨。一番討價還價后,快遞公司同意正月初三送貨上門。
“春節對電商物流配送能力構成很大挑戰,而物流恰恰是未來一段時期決定電商存亡的重要因素,配送得力與否關系到節省成本、獲得經濟效益。”王亭亭分析師說。
據媒體報道,今年1月,阿里巴巴計劃聯手銀泰、復星、順豐等公司和機構投資千億聯手建立智能物流骨干網絡,力爭全國任何地區做到24小時內送貨必達。
艾瑞咨詢集團今年1月發布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繼續快速發展,交易規模突破1萬億元大關,達到13040億元,較2011年同比增長66.2%,占社會消費品總零售額比重達6.2%。
2012年7月公布的《國務院關于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見》提出,到“十二五”末,網絡零售額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超過9%。在2011年末,這項比重僅為5%左右。
去年第四季度受“雙11”“雙12”等促銷活動影響,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高達4239.4億元,同比增80%,環比增32.4%。
然而,電商節日“嘉年華”的背后,物流仍是網購中最為人詬病的環節。據電子商務投訴與維權公共服務平臺統計,2012年11月接到的電子商務投訴中,超過50%來自“雙11”期間,其中“到貨遲緩”居首。
此外,節日“網購騙局”也不容小覷。淘寶網2月1日發布《2013春節網購安全寶典》,揭露代付騙局、貨到付款、陌生來“信”、刷信譽兼職、微博虛假廣告、木馬釣魚、同城交易、匯款詐騙、冒充付款、虛假退貨等“十大網購騙術”,為買家和賣家“保駕護航”。
未來電商須拼服務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的電子商務正在從“拼價格”轉型到“拼服務”階段。面對電商的競爭,傳統商業或主動“觸電”,發展成“實體+電商”的“雙輪驅動”模式;或實行差異化競爭,在網絡商店銷售和實體店不同的商品;或利用微博、微信、APP等平臺,推送促銷和活動通知,增強目標消費群的黏度。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表示,網絡購物不僅轉移了線下存量,還讓整個消費的蛋糕變大了。除擴大消費外,還可促進經濟內生性增長,電商崛起也會導致傳統商業零售領域的重新洗牌。
艾瑞咨詢分析,B2C將繼續成為中國網絡購物市場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經過10余年的培育,中國網絡購物市場從2012年后逐漸步入成熟期,網購用戶消費觀念也在發生改變,對商品質量有了更大的追求。
業內觀點普遍認為,中國存在電子商務爆發式增長的土壤,中國西部省份和三、四線城市的商貿、物流布局存在缺口,消費需求并未得到滿足,這部分剛性需求將帶動中國網購零售占比進一步擴大。
艾瑞咨詢觀點指出,“隨著傳統企業大規模進入電商行業,加上移動互聯網發展促使移動網購日益便捷,預計到2015年至2016年,中國網絡購物市場交易規模將超過3萬億元”。
“未來中國B2C市場‘兩超多強’競爭格局將不斷演進,天貓和京東商城是中國B2C領域平臺和自營的典型代表,其領先地位短期難以撼動。但其他B2C未來可依托技術、流量或供應鏈優勢,在市場中獲得或保持一席之地。”王亭亭說。
來源:新華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