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部日前發布了 《 關于調整公布第十三期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的通知》,L E D產品首入其中 . 一方面 , 節能減排的需求或將在2013年加速L E D燈具的推廣 ; 但另一方面 ,供需失衡 、 技術亟待擺脫 “ 進口依賴 ” 等問題仍然擺在行業面前 , 利好是否會即時顯現還有待觀察。
LED首入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
1月30日,財政部發布了《關于調整公布第十三期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的通知 》 , 表示對已發布的“節能產品政府采購清單”進行了調整,旨在加大節能產品政府采購工作力度 . 在上一期清單按照財政部《 政府采購品目分類目錄》 進行重新分類的基礎上 , 新一期公示清單品目分類更加細化。
例如,在節能清單中,強制采購的計算機設備細分為臺式計算機、便攜式計算機、平板式微型計算機;乘用車細分為轎車、商務車;專用車輛細分為廂式專用車輛、集裝箱運輸車輛、工程作業車輛、通訊指揮車、醫療車和其它專用汽車等。
同時,調整后的采購清單首次增加了L E D照明產品,共涉及84家公司的L E D路燈/隧道燈 、L E D筒燈 、 反射型自鎮流L E D燈三種產品。
東方證券分析師周軍認為,此次L E D照明產品入選采購清單,其一是節能需求,L E D因更加節能備受青睞;其二是L E D照明產品推廣加速的需求,將有利于L E D照明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滲透,從而有望提振L E D照明推廣的信心。
為推動國內L E D照明產品的應用,2012年5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 ”規劃》,確定了促進節能家電等產品的鼓勵消費政策措施,其中將安排22億元資金用于支持推廣節能燈和L E D燈。
上市公司將受益
自2012年5月廣東省L E D照明推廣規劃出臺,目前全國已有十余城市出臺L E D照明推廣規劃,2012年10月份L E D照明示范工程招標結果公示,各地L E D照明工程加速,預計隨著此次L E D照明產品入選政府采購清單,各地L E D照明推廣有望進一步提速,2013年將是L E D照明推廣加速年。
根據科技部 2012年發布的《半導體照明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到2015年,L E D在通用照明市場的份額要達到30%,半導體照明國內產業規模達到5000億元。
政策利好帶來上市公司收益的預期,包括勤上光電 、國星光電 、德豪潤達 、三安光電 、洲明科技等近20家上市公司產品納入清單中。
興業證券分析師劉亮表示,隨著L E D封裝價格的不斷下降,全球各國照明市場隨著前期導入和價格下降會逐漸打開;另外,大尺寸和高解析度的面板將會帶動2013年的L E D需求,隨著尺寸的增大和解析度的增高,L E D的使用顆數也會逐漸增多,這些因素都對L E D公司的成長提供了一些機會 , 大陸L E D企業在資金 、 產能 、 市場渠道等方面都位居行業前列 , 有望受益。
在國際市場方面,2013年1月1日起歐盟全面停售白熾燈,將帶動國內L E D代工訂單增長。從各國的L E D發展規劃看,美國 、歐盟、韓國 、日本、中國等均提出了L E D照明產品替代率的時程表,其中韓國、日本尤為積極,韓國提出2012年政府辦公照明L E D替代率為30%,2015年確保L E D照明產品進入30%的通用照明市場;日本提出2015年L E D照明替代率為50%,2020年L E D照明產品為100%替代率,2030年L E D照明為100%的使用率。
周軍表示,隨著照明產品多樣化,價格進一步下降,國外歐盟全面禁止白熾燈,日本用電緊張,2013年發達國家高電費的地區L E D照明產品將可能加速滲透,利于國內照明出口企業。
短期風險仍存
但亦有業內人士認為,短期內L E D行業發展仍有一定風險。首先,L E D行業供需失衡或持續較長時間。其次,L E D照明的應用或并不會因為政策的利好突然加速 , 甚至啟動時點或低于預期。再次,國內企業在核心技術、核心工藝上仍有待突破。
目前,L E D燈的市場價格是傳統光源的數倍,高昂價格成為L E D普及的障礙。L E D燈是否能夠成為白熾燈的替代品,關鍵還要看L E D成本能否降下來、市場價格能否降下來。
研究機構SE M I中國L E D產業分析師戚發鑫向記者表示,從時機來說,目前L E D產業還是一個年輕產業,正在發展過程當中;而當今L E D制造業還是處于制造效率低下、企業規模小、分布散的時期,一種高效制造模式還沒有形成,低效率就意味著成本高昂。
周軍認為,L E D上游外延芯片2013年新增產能將有所放緩,目前看新增供給主要是已購買設備的投產,設備利用率的提升,產品良率的提升 , 新訂購設備較少 , 供求關系有望進一步緩解;下游封裝應用由于募投產能的持續釋放,供求不容樂觀,價格下行壓力依然較大。
劉亮認為,L E D行業整體供過于求的現狀短期內仍然不會改變 , 因此 , 行業通過聯盟和合并來控制產能將是一個趨勢,各家L E D廠商將紛紛尋求新應用和策略結盟來確保訂單和獲利空間。
來源:經濟參考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