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去年盈利多少?”“你們去年開了多少戶?”這是年初時券商營業部老總互相見面時的特殊問候語,而今年又添了一句話“在做什么新業務?”
1月12日的上海,寒風蕭瑟,細雨綿綿。在經歷了一整年的熊市嚴冬后,以營業部總經理為主,包括券商經紀業務負責人、營銷總監在內的110余位上海地區券商經紀管理人士圍聚“取暖”,在“2012證券同業聯誼年會”上探討營業部的突圍之路。
去年的這個時候,這些人同樣聚在一起熱議轉型,意圖擺脫“靠天吃飯”的困境,然而一年之后,全行業仍在面臨業績下滑的窘境,如何從“通道業務”走出來的討論仍在繼續。
轉型之必需
相對部分地區采取設立傭金下限的措施,上海地區的競爭則更為充分。根據與會人士透露,去年上海的傭金率大致停留在萬分之五至萬分之六的水平,單純依靠傳統的股票經紀業務已然走入了“死胡同”。
“20萬億的股票流通市值已經成為一片紅海,平均收益不到1%,而現金管理產品的收益卻在2%以上,更何況如今現金管理產品整個行業市值才5000億,大概相當于一個農行浙江省分行的儲蓄規模,券商在其間大有可為。”上海證券副總裁黃華發言稱,基于客戶保證金的現金管理產品將是經紀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黃華認為,無論市場牛熊,相對低風險的固定收益類資產配置一直是證券公司的短板。所以從現金產品到固定收益產品,是鎖定客戶、扭轉行業現狀的重要手段。目前,現金產品已經是基金公司和銀行重點承諾的產品,他預測最遲到今年第二季度,所有券商都會瘋狂地推出現金產品。
據統計,自2011年10月監管部門批準信達證券“現金寶”產品至今,券商已成立現金管理計劃產品16只,成立規模約280億元,最新規模約234億元,占客戶保證金比尚低。
招商證券一份研究報告指出,隨著現金管理業務全面推廣和深度滲透,現金管理業務規模將快速提升,未來券商現金管理業務市場有望達到千億,為券商帶來4%~6%的收入貢獻。
此外,也有營業部老總指出,融資融券、券商資管開放帶來的銀證合作、新三板等業務也是券商營業部應該調整發力的方向。
不少營業部老總在表示贊同之余,也感慨目前的大多創新業務還是建立在經紀業務上的再挖掘,客戶不斷增長的資產規模仍是基礎。
“有了資產規模,才可以在此之上做更多變型。我相信一個100億資產規模的營業部,和一個10億資產規模的營業部,未來在創新上面的競爭力肯定有很大差異。前者可以變化的方式更多,延伸的業務線更長。”興業證券上海民生路營業部總經理姚烈稱。
創新之艱難
一些券商人士也覺得,雖然“創新”是營業部的當務之急,但一擁而上未必能取得好效果,還是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
姚烈認為,客戶結構決定了營業部未來的創新力度。若營業部以企業和機構客戶居多,那么眼下的形勢是非常適合創新的,若客戶結構以散戶為主,或在老城區或邊遠地區的營業部如果盲目進行業務創新,可能不具備客戶基礎,轉型努力也許徒勞的。
也有一家上市券商人士分析道,其所在一家蘇州地區營業部,擁有較多機構類客戶,以做債券承銷為主,通過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把當地中小企業發債的需求全部承接下來,目前該營業部在債券承銷上的收入已經是經紀傭金收入的數倍。
“關鍵不是創新什么,而是誰先創新。在轉型階段,哪家營業部將其自身的特色做出來,在行業當中又領先,它得到的市場影響力和口碑效應也是不一樣的。”一家券商營業部的營銷總監對記者稱,2010年初,有營業部“首開先河”地開戶送手機,而到2010年年底,開戶送手機已然成為營業部開戶的標準配置。但是第一家做營銷的營業部和第十家做營銷的,在市場上獲得的客戶規模明顯不一樣。
“我們也想創新,但是沒人能做,沒人會做。業務員學習能力太差,很多東西創新不來,同質化競爭下,廝殺還是太激烈了。”也有一家本地小券商的總經理感嘆道,這也是不少營業部遇到的共同問題。
“最重要的是創新的發令槍是否已經打響,我們是否能沖得上去。”上海證券同業公會副秘書長桂華況說道,在往前沖的時候,也還是要看一看,路上是不是還有坑,我們的保險帶是不是系上了。(彭潔云 呂雅瓊)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