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服裝紡織行業遭遇了多重寒流的侵襲:出口歐美疲軟、原材料和人工成本持續上漲、訂單向東盟國家轉移。許多外向型企業直呼,去年是服裝紡織行業歷史上最為艱難的一年。本報記者近期調研廣東多家紡織服裝企業發現,許多外貿企業處在虧本或虧本邊緣。面對惡劣的外部環境,企業通過一系列措施積極探尋出路,提高自動化水平提升生產效率、投入電子商務、建立品牌轉內銷。盡管行業在去年三季度出現回暖跡象,但外部環境目前仍未有實質好轉的跡象,服裝紡織行業在今年仍將艱難前行。
“去年可以說是雪上加霜。一方面,在歐美市場還沒有復蘇的情況下,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在上漲,人民幣不斷升值,訂單向東南亞市場轉移,在多重打擊下,現在大部分企業處在虧本或虧本的邊緣,干得好的企業才能有微利。”茂榮集團總裁曾天仁向記者表示,“毛織行業在90年代中期到2002年最輝煌的這段時間,毛利潤可以達到30%,3年前,毛利潤已經降到5%。”
茂榮集團成立于1992年,是毛織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目前是東莞民營企業50強,年營業收入超過16億元。
2008年金融海嘯曾重創廣東地區紡織出口企業,大量工廠倒閉,這一年也被認為是中國外貿企業最為艱難的一年。然而在曾天仁看來,“2012年是公司20年歷史中最為困難的一年。”
去年是最艱難的一年
中國服裝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我國服裝出口數量已連續13個月負增長。去年1至9月,我國14328家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的增幅從年初的13%降至10%左右,低于近兩年來的平均水平,利潤率也從年初的6%降至5.09%。目前虧損企業在規模以上企業中已達16.32%,平均虧損額同比增長47.75%。
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的統計數據同樣嚴峻。去年1-10月我國累計出口絲綢服裝2.27億件套,同比下跌17.1%,出口額為9.55億美元,同比下降4.32%。出口額排名前五位的市場依次為美國、中國香港、日本、德國和西班牙,其中僅西班牙同比上升16.41%,其余四市場依次同比下降14.12%、1.08%、8.8%和2.71%。
浙江、廣東、上海和福建幾個出口大省市,降幅依次為11.21%、14.89%、16.06%和0.38%。
茂榮集團總部所在地的東莞大朗鎮上,隨處可見密集的毛織工廠的牌匾,在這個世界毛紡基地,有著3000多家毛紡企業,10萬名從業人員。茂榮集團員工小張告訴記者,這一年以來,就有不少上規模的毛紡企業關停,不少員工流向茂榮集團。而小型加工廠的倒閉就更多了。
行業內憂外患不斷
歐美市場是我國服裝紡織行業出口最主要的市場,而隨著歐債危機的蔓延,歐美去年對于服裝紡織品的需求出現了明顯的下滑。
2012年前三季度,美國、歐盟、日本從全球進口服裝紡織品的增速分別為-1.11%、-8.05%和0.99%。三大重點市場對全球紡織品服裝的需求均快速下滑,歐盟、美國對全球紡織品服裝的需求甚至出現萎縮。
“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歐美市場的進口并未有真正的復蘇,歐債危機的蔓延,更是加劇了我國出口的困境。”東莞服裝協會名譽會長陳耀華向記者表示,與此同時,國內人工、原材料成本以及匯率損失卻比2008年提高了不少。
以服裝最主要的原料棉花為例,2012年以來,國內棉花價格始終高于國際市場,且價差不斷拉大。截至去年8月中旬,國內棉價比國際市場每噸已高出5000多元,價差較年初擴大67%,造成我國棉紡產業鏈競爭力嚴重下降,企業效益惡化。
人工成本更是逐年上升。曾天仁告訴記者,去年比前年人工成本上漲15%左右。現在一個普通工人的工資加上食宿、社保等,企業每月花費要3500元左右。
此外,越南等東盟國家也開始憑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來爭奪中國服裝紡織出口市場。這成為國內企業最為擔心的事情。
數據顯示,去年1—7月,美國從越南進口紡織服裝增幅為8%。前8個月日本自東盟紡織品服裝進口增長迅速,增幅達到20.1%。越南服裝紡織品出口額由2006年的59億美元增至2011年的158億美元。目前,越南在對美國、日本和歐盟市場出口服裝紡織品的國家和地區排行榜上分別居第二、第三和第四位。
中國服裝協會常務副會長陳大鵬就表示,去年8月份,我國單價5美元以下的服裝出口產品比重下降了13%,這說明低價位的代加工我國服裝企業已經做不了了,很多國際大企業逐漸將加工環節轉向東南亞。
陳耀華表示,東南亞目前的勞動力成本比國內便宜太多了,柬埔寨一個普通工人一個月工資僅900元人民幣左右,相比我們3500元每月的人工成本便宜太多了。
“東盟國家主要是人工成本低,而且憑借東盟自由貿易零關稅,他們可以大量進口我們的面料、輔料,做一些低價位的代加工。”陳耀華表示,將來隨著更多的配套企業到東盟投資,整個產業鏈完整,對國內服裝紡織業的打擊更大。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