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周刊全面轉向數字版 紙媒轉型機遇挑戰并存


    時間:2013-01-08





      專家表示,數字出版就是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新技術在出版各個環節的應用,這些新技術的出現不是對出版社的末日審判,而是提供新的機遇

      2012年的最后一天,美國老牌周刊類雜志《新聞周刊》出版了最后一期印刷版雜志,并以黑白封面的形式向讀者告別,2013年起該刊全面轉向數字版。2012年12月8日,《德國金融時報》正式宣告停刊。

      西方知名紙質媒體紛紛告別歷史舞臺,有不少業內人士表示“紙媒的寒冬”已經悄然而至。

      與此同時,據多家媒體報道,2012年《紐約時報》的訂閱收入將首次超過廣告收入,成為該報第一大營收來源。這一信息似乎為紙媒的轉型帶來一縷春風。

      1月5日至6日,第十屆中國文化產業新年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行。論壇上,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社長李學謙表示:“數字出版就是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等新技術在出版各個環節的應用,這些新技術的出現不是對出版社的末日審判,而是提供新的機遇,關鍵在于我們有沒有駕馭新技術的能力。”

      數字化是趨勢也是挑戰

      論壇上,《證券日報》記者就紙媒的數字化問題對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教授做了專訪,他表示:“國內紙質媒體受到政府保護,目前雖然也受到網絡媒體的沖擊,但不至于消亡。美國電子閱讀發展很好,報刊受到沖擊很大,原因是對紙媒的廣告收入影響很大。中國的情況是相反的,圖書受到的沖擊比較大,很多民營書店都倒閉了。”

      根據陳少峰的研究,國內報刊受沖擊的情況是,信息化程度高的城市沖擊比較厲害,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估計信息化程度高的國家紙媒受沖擊會更大。就廣告收入而言,現在很多機構做廣告時已經把重點放在網絡廣告上,而減少了傳統媒體尤其是紙媒的廣告投入。

      “數字出版是一種趨勢,也是一個挑戰。相對而言,新媒體的人士從事數字出版產業更有優勢,因此,傳統做出版業的、做紙質媒體的人要先轉變自己的身份,要用新媒體的思維去思考問題,才能拯救傳統出版業并實現轉型。”陳少峰指出。他認為紙質媒體要轉型需要滿足六個條件,第一,要有海量的內容;第二,內容要專業化;第三,內容必須是前沿的;第四,針對不同消費者有不同細分,比如說對成年人和未成年人;第五,有配套的支付手段;第六,要有自己獨特競爭力。

      內容仍是關鍵

      在數字出版與未來閱讀分論壇上,華文天下圖書有限公司總編輯楊文軒認為:“面對中國現有市場環境來說,中國傳統出版沒有解決的問題,數字出版也無法解決,一個是內容是稀缺,尤其是優質內容的稀缺;第二是閱讀力的問題,這個是對數字出版最大的一個障礙。”

      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社長李學謙也表示:“說到中國出版和國外出版到底差距在什么地方,我個人認為還是在于內容創新不足,原創出版不強。數字出版也是出版,還是要建立在內容的基礎上,沒有內容數字出版就不能成立。”

      “此外,我們還要構建服務體系,完成從提供產品到提供服務的轉變。”李學謙表示,現在已經進入了這樣一個信息時代,海量的信息讓人們不得不忍受信息污染的煩惱,比如網絡窗口會彈出一個信息讓用戶被動去看。實際上這是一種信息的污染,用技術讓用戶強制接受垃圾信息、垃圾廣告。

      “面臨大量的供給,出版社僅僅把書生產出來交給書店是不夠的,我們要有信息管轄的意識,為讀者量身打造出版物。”李學謙舉例說,《華爾街日報》網絡版上個世紀90年代剛剛問世的時候就收費運行了,包括實時股票的服務,還擴展到了各個專家的制定的服務,它的發行量就超過了紙質媒體。去年《紐約時報》發行收入第一次超過了廣告收入,這個網絡版之所以大量發行,是因為它在提供內容的同時,造成了受眾對媒體深度的依賴。

      “因此,我們要要深入思考自身服務體系建設,這關系到市場空間的深度開辟。通過構建服務體系來實現傳統出版機構對市場的開拓,我認為對于出版社來說現在是時候了。”李學謙表示。


    來源:證券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