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研究確定降低流通費用10項政策措施。會議要求,各地區要加強組織領導,切實落實“米袋子”省長負責制和“菜籃子”市長負責制,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并且由國務院有關部門將組成聯合督查組開展專項督查。
現如今,交通物流成本的上升直接導致農產品價格隨之上升,而包括鮮菜、肉、蛋、禽等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食品價格的上漲,也將使CPI面臨著不小壓力。其中,“火箭蛋”、“蒜你狠”以及2011年豬肉價格的急速上漲都成為了CPI上漲的幕后推手。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如今農產品“賤賣貴買”的問題比較突出,這種現象的形成有很多原因,但流通費用過高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這也涉及到流通體制問題。過去已有一些政策對流通費用做出約束,此次措施可以說是對之前政策的強調和重申。
商務部研究院消費經濟研究部副主任趙萍也認為,社會創造的很大部分財富消耗在流通環節上,這給中國經濟造成沉重負擔,阻礙經濟轉型,同時還會推高物價水平,阻礙消費的釋放。
據記者了解,農產品從供應地到消費地之間的流通過程包括農產品生產、收購、運輸等一系列環節。目前我國在農產品的運輸成本上相比美國 、日本等發達國家來看要高出許多倍,而如此龐大的物流費用也就導致了農產品價格的居高不下。
不僅是物流成本過高,包括人工費用等方面都在影響著農產品的價格走勢,而此次出臺十項措施來降低物流費用,提高流通效率,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未來CPI的走勢。
北京工商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特約研究員徐振宇指出,相比季節性需求的增長,農產品漲價更主要是受到成本持續上升的驅動,農產品價格總體上漲的趨勢不會改變,特別是生產資料、用工費用、運輸成本的上升對推動農產品價格上漲影響較大。
有業內分析人士向記者表示,此次出臺的關于降低物流費用的十項措施關鍵在于日后進一步在細則方面的優化,如果在細節方面更加具體,或許將會對未來的CPI走勢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目前在沒有細則的情況下來看,對于CPI的影響將會有多大還有待觀察。
來源:證券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