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汽車行業環境有望改善 自主品牌仍需沉淀


    時間:2012-12-18





      受釣魚島爭端事件的影響,日系品牌乘用車銷售一度陷入低迷狀態,但11月的銷售出現了迅速回暖,環比增長了72.2%。而11月自主品牌乘用車的銷售近64萬輛,保持了良好態勢,且全年出口超100萬輛將無懸念。針對日系車企的銷售回升,中國自主品牌汽車該如何應對呢?而汽車產業、新能源汽車未來的市場前景又如何?昨日,《證券時報》邀請了新財富汽車行業最佳分析師招商證券汪劉勝就上述問題與網友進行深入交流。

      汪劉勝認為,從統計數據看,日系車這些年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持續下降,保釣事件是一個導火索,未來日系車很難回到之前的水平。日系車市場份額的下降,受益的順序是:德系車、美系車、韓系車,最后才是自主品牌。自主品牌的發展確實存在很多的問題,合資品牌的中方很難逆向去開發產品,民營企業在資金方面又存在短缺。日本、韓國車企的發展也是走了很長的時間,好在中國的市場空間還比較大,部分企業近年的改善也是很明顯。比如今年長城汽車的產品賣得非常好,關鍵還是要抓質量,合理的性價比才能做出品牌。

      對于近些年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汪劉勝認為,自主品牌乘用車這些年確實在進步,發展比較好、相對具有競爭力的,還是民營企業的自主品牌,比如吉利、長城、比亞迪發展得都還不錯,只是還難以達到合資品牌的水平。需要改進的,一是保證質量,第二品牌上的積累,第三是用戶體驗要好,要有很好的售后服務。三、四線城市的購買力確實在提升,未來自主品牌或者價格相對較低的車,還是有一個很好的成長空間。

      談及與外資品牌的差距,汪劉勝認為,自主品牌發展不起來是系統的問題,主要是缺乏研發上的力量,缺乏有力的零部件供應體系。進口車對自主品牌的沖擊是間接的,比如今年上半年進口車量大增,然后就影響國產的合資品牌的價格,最后再影響自主品牌,造成了今年價格體系的下沉,自然會影響企業的盈利水平。

      自主品牌出路在哪里?汪劉勝認為行業要堅持下去,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良好的性價比才能給自主品牌以競爭的機會。企業需要經過不停地研發投入,才能在品牌建設等方面逐步縮小差距。長城今年推出的H6、M4都取得了超越市場的預期銷量,質量有保證,渠道下潛比較深是長城的優勢,未來長城在產品的研發上還需要加大投入。比亞迪經過這兩年的調整后,目前從其業務分部來看,應該在逐步走出底部。

      新能源汽車的推廣和前景也是網友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汪劉勝認為,國家政策主要方向之一是節能減排,新能源汽車行業值得重點去關注。新能源汽車依然在推廣階段,還需要更多的時間及技術上的投放。比如技術路線、充電設施、合適的商業運作模式等,現在來看依然不是很成熟。長期來看,新能源汽車還是有很好的未來。短期內,在公交、出租車、政府用車上會逐步形成突破。比亞迪的E6在深圳已經有了500輛作為出租車在使用。

      關于中國車企的海外并購,汪劉勝認為海外收購有風險,在技術上能否消化,還有人員的管理、文化差異等都是風險因素,但沒有收購就很難獲得技術,收購是必須要走的路。

      此外,汪劉勝認為汽車行業值得投資,行業雖然增速放緩,但還沒有看到“天花板”,特別是在乘用車領域,行業處于一個平緩增長階段。銷量上來看,汽車行業今年預計銷量在1900萬輛,明年預計增長10%,上汽這種龍頭企業還是會超出行業。客車長期來看也還是不錯的,而重卡面臨的問題則相對比較嚴重些。


    來源:證券時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