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不應該僅僅是一場比賽,它的背后需要一整條產業鏈的支撐。”《美國達人》之父西蒙·考威爾的話道出了中國選秀節目面臨的困境:過度依賴節目本身廣告營收,缺乏對產業鏈整合。
昨天,上海東方傳媒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上海廣播電視臺副臺長楊文紅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透露,東方衛視美食真人秀《頂級廚師》第二季將側重完善選秀節目產業鏈,開發相關衍生品,其中,開餐廳將成為國內選秀節目首次試水的衍生品開發模式。目前,國內選秀等娛樂節目產業鏈尚不完善,營收模式主要為電視廣告收入。
根據國外的經驗,一個成功的選秀節目將帶動整個上下游產業鏈發展,而國內選秀節目往往出現“唱火收視率唱不火市場”。
在選秀節目的利益鏈條中,節目制作方是關鍵環節,他們不但擁有節目的版權,而且也是節目后續開發的主體。相關文化研究人士指出,與國外選秀節目不同的是,受一些政策限制,加上創新能力不足,國內的很多選秀節目并沒有那么好的延續性,往往都是第一季很熱鬧,第二季還不錯,再往后就默默無聞,甚至是銷聲匿跡了。只要節目播出期間的利益達到最大化就算完成了主要任務,至于選出來的選手今后的開發則基本不在考慮范圍之內,而選秀節目品牌的后續開發更無從談起。
同樣都是選秀節目,《頂級廚師》的原版《Master Chef》在衍生品開發上形成了較成熟的運營模式。制作方對發掘出來的選手也都能做到為其進行職業規劃,而這不但為節目的后續開發開辟了新路,也為節目本身的后續發展提供了支撐。
以《中國好聲音》為例,作為一檔引進節目,其以獨特的導師盲選機制,選出了一批真正受觀眾喜歡的“好聲音”。盡管打破了選秀節目的既有格局,但其后續開發還是如許多選秀節目一樣陷入尷尬。近日,有媒體報道,之前沸沸揚揚的“好聲音”選手演唱會規模縮水,由20場縮至12場,即便如此,還是有演出商表示因為制作費用太高以及對市場不確定等原因而不敢接盤。
北大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告訴記者,國內選秀節目普遍面臨產業化難題,這主要于三個方面,首先,國內盜版嚴重,版權很難得到保護,也使得相關衍生品開發難以持續;其次是中國經紀人制度不夠發達,當選秀節目出來的明星開發到一定階段,經紀人與之很難形成利益共同體;最后,誠信體系缺乏,國內很多選秀出來的畫家、歌手等往往私下做了很多活動,收入沒有納入經紀服務中,很難形成較為固定的利益模式,從而無法建立起完整的產業鏈。(何天驕)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