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在爭議聲中起飛,但國內首架全商務艙客機運營第一周就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昨日,記者從海航獨家獲悉,截至12月4日,海航全商務艙客機北京-深圳航班共運營7天,飛行20班,平均客座率高達94%,部分航班客座率達到了100%。
作為國內“第一個吃螃蟹”的航企,海航分別于11月28日、12月2日引進兩架全商務艙客機,成為全球第五家、中國內地首家運營全商務艙客機的航空公司。不過,在今年航空市場頗為低迷之際,這一大膽的嘗試起初也引來不小的質疑。
民航專家此前就曾表示,全商務艙航班連國際航空巨頭都不敢輕易嘗試,其票價雖高,但因為載客量少,所以總體來看,市場風險較大。
對于外界不看好的眼光,海航在全商務艙航班開航前并不愿做過多反駁,事實上,沒有數據支持,海航的任何解釋都會顯得無力。而此次,運營一周的高上座率似乎給了海航足夠的信心,該公司甚至已經開始研究如何擴大全商務艙航班的使用范圍。
“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發展,我們會考慮在這條航線上逐步增加全商務艙的航班量,同時在北京-廣州航線投放全商務艙航班也會成為公司的考慮重點。”海航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此外,這位負責人還透露,現在海南正逐步走向旅游旺季,海航一直在跟蹤海南市場的發展,并且已經在研究未來海南市場客源結構進一步升級之后,全商務艙機型在海南運營的可行性。
眼看海航嘗到甜頭,其他航企是否會跟風試水此類高端航班呢?對此,南航經濟師王疆民分析,海航一向以“敢干”著稱,再加上該公司海外投資不斷,而國外航空業習慣將兩艙頭等艙、商務艙數據視為衡量航企經營狀況的一項重要指標,所以海航才會成為商務艙航班的“急先鋒”。反觀國有三大航拓展業務的方式更為謹慎,且近期全球航空業并不太景氣,料其他航企短期內不會冒險跟進。
值得注意的是,海航近期確實在出海投資方面斬獲頗豐。不久前,海航集團成功將法國第二大航空公司藍鷹48%股權收入囊中。“海航未來要想與藍鷹實現業務對接,并得到海外市場的進一步認可,推出全商務艙航班是個不錯的選擇,對提升品牌形象大有裨益。”王疆民說。不過他也強調,全商務航班在短期內還是宣傳作用更大,靠其盈利不太容易。
對于“賠本賺吆喝”的說法,海航則樂觀地回應稱,“一般來說,每年12月和1月是公務商務客流的傳統淡季,相信在淡季結束后,高端公務商務市場的發展足以支撐全商務艙航班的運營”。而這似乎是海航對于全商務航班盈利前景最篤定的一次預測。(肖瑋)
來源:北京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