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與上海電影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加入IPO排隊大軍的消息引來眾多媒體及業內人士的關注。
資料顯示,自2004年開始,中影就不斷傳出準備上市的消息,但一直未被付諸行動,時至今年11月27日,中國證監會網站刊登出了中影和上影已于近日提交IPO申請的消息,這才將中國兩大電影界巨頭上市的消息“浮出水面”。
但是證監會信息僅顯示了中影和上影雙方的主承銷商分別為中信建投證券公司和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并未披露更多的信息。
中投顧問文化行業研究員沈哲彥分析,中影募資投向更側重于影院發展,其將把籌集的資金主要用于院線業務擴展和影院建設,使公司的電影產業鏈下游業務得到強化。而“地方隊”上影的募資投向則偏重于主業的全面發展,或將實現主業的分階段上市,其主業包括發行、制片、媒體和技術等。它們的區別在于發展的業務板塊有所不同,中影側重于專攻,上影側重于求全。但是這兩家舉足輕重的“行業老大哥”的上市將會對電影產業帶來不小的沖擊。
“國家隊”帶來的沖擊
此次中影和上影沖擊IPO,中影和上影各被加上了“國家隊”和“地方軍”的名頭。
資料顯示,中影股份成立于2010年12月9日,注冊資金14億元,由中影集團聯合中國聯通、長春電影集團、江蘇廣電集團、湖南電廣、國際電視、央廣傳媒、歌華有線等七家戰略投資者設立。其中,中影集團占股93%,成立時中影股份的整體估值約為21.3億元。中影集團現擁有14家全資子公司、34家控股和參股直屬事業單位,經營業務包括器材租賃、制片、洗印、進出口、發行、院線和衛星電視等,幾乎覆蓋了所有電影產業鏈。
據公開數據顯示,上影集團2011年主營收入為20.1億元,凈利潤1.94億元。盡管已覆蓋整個電影產業鏈,上影集團的現金流主要還是來自上影聯合院線。目前,聯合院線在全國73個城市擁有192家電影院、934塊銀幕,2011年聯合院線票房占到全國票房的11%左右。今年聯合院線的票房有望超過16億元,集團利潤超過2個億。
而在“蛋糕”只有這么大的情況面前,而絕大部分市場和硬件資源已在“國家隊”和“地方軍”手里的事實,則引發了一個討論。
其實除中影和上影外,西影集團和瀟湘電影集團都在積極的為上市做準備,而“國家隊”和“地方隊”作為中國電影業的龍頭代表,尤其外加其背景所帶來的各種優勢,如果沖擊IPO成功,再讓其插上“資本”的翅膀,無疑是如虎添翼,那又會對中國電影產業內的民營企業造成怎樣的沖擊呢?
沈哲彥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如果中影和上影上市成功,從短期看,會對民營企業造成較大沖擊,上市后,公司將有充裕的資金擴張業務,但從長期看,沖擊程度強弱需依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及運營管理能力而定。但在短期內,隨著中影、上影的迅速擴張,將會在行業內掀起一股兼并潮,促進中國電影業的整合。”
一業內人士也對記者表示,雖然眾多電影企業目前的主要發展方向不同,民營企業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發行、制片等方面,在院線等方面相比中影競爭力相差甚遠,一旦像中影這種對于產業覆蓋面很強的企業上市后,肯定面臨著市場的整合,也許在不久我們就會看到電影業的整體洗牌。
投資者需保持謹慎態度
從2009年《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和《關于對影院安裝2K和1.3K數字放映設備補貼的通知》的出臺,到2010年國務院和九部委出臺指導意見,再到2011年以電影為代表的文化產業在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政策利好,可以看出政策在文化產業上不斷地給力。
就在日前,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委員會剛剛發布了四項扶持通知,分別對制片方、影院進行了返還已上繳專項資金、按票房比例予以資金獎勵等形式的資金補貼。
其中,《關于對國產高新技術格式影片創作生產進行補貼的通知》更是被業內人士所追捧,該通知指出,未來將對進入市場發行放映的國產高新技術格式影片,按影片票房收入分檔對影片版權方進行獎勵,其中,票房達到5億元含 以上的可獲得1000萬元的最高獎勵。
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吸引眾多資金紛紛涌入這一行業。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05—2009年中國電影產業共發生VC/PE投資事件28起,其中已經披露投資金額的案例有26起,披露投資金額2.56億美元,平均單筆投資金額為985萬美元。2008年盡管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但是卻創下2005年以來單筆平均投資額最高值,達1352萬美元。2010—2011年依然有所提升,2011年的投資總額更是高達1.36億美元。
大量資金的流入,影視產業也顯現出了投資過熱的現象。
“目前,文化產業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且由于‘口紅效應’,影視產業在低迷的宏觀環境下依舊保持著強勁的發展態勢,受到了大量投資者的關注。但是影視產業是‘內容為王’的產業,熱錢的涌入將加劇影視業的浮躁,影視業的競爭非常激烈,而且投資風險較大,它很可能會像光伏、風電等產業一樣,出現先上市圈錢,然后股價一蹶不振的現象,投資者需要保持謹慎態度。”沈哲彥說。(侯耀東)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