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能超威上演“龍虎斗” 鉛酸蓄電池行業洗牌加劇


    作者:岳章    時間:2012-11-27





    最近,一則消息將國內鉛酸蓄電池行業兩家重量級企業——天能和超威的“龍虎斗”由幕后推向臺前。

      “12日中午左右,我們的一些經銷商和代理商收到了一條短信,短信稱超威電池董事長周明明移民澳大利亞,并累計減持超威7380萬股套出現金,在股市融資借貸23.5億,面臨崩盤的可能性。”超威電源有限公司宣傳部劉姓負責人告訴本報記者,雖然短信內容純屬子虛烏有,但事件持續發酵,到當日晚間,一些經銷商紛紛打來電話求證。

      據知情人士透露,當地政府或已介入,此事或不會繼續升級,但大佬間的明爭暗斗還是折射出這個正遭遇寒冬并進行劇烈洗牌的產業目前面臨的亂象。

      不過,在業內人士看來,作為一個技術相對成熟的行業,盡管鉛酸蓄電池潛在的污染問題備受詬病,但其市場地位在至少5到10年內難以被撼動。

      鉛酸電池兩大佬廝殺

      早在此案發生之前,天能和超威便打起了價格戰。

      從價格戰到“謠言門”,自年初以來,天能和超威這兩家國內鉛酸蓄電池行業大佬之間的明爭暗斗不斷升級。

      意識到事態嚴重性的超威于13日中午10時許向長興縣公安局報案。長興縣公安局向本報記者提供的通報稱,專案組民警通過30余小時連續偵查,分別于11月14日查獲兩名犯罪嫌疑人萬某和熊某。經審理,萬某和熊某分別對私自編輯虛假手機短信轉發給客戶,私自將虛假信息轉發到互聯網上的行為供認不諱,現萬某和熊某因涉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221條之規定,涉嫌損害商業信譽、商品聲譽罪,已被公安機關依法采取強制措施。目前,案件正在進一步辦理中。

      前述超威劉姓負責人向本報記者證實,萬某和熊某系天能集團網絡維護部門員工和蘇南大區經理,分別被刑拘和取保候審。該負責人表示:“我們相信公安機關會給出一個公正的調查結果。”

      不過,一位湖州當地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當地政府或已介入此次事件,至此已經基本平息,可能不會進一步升級。“畢竟兩家企業既是長興工業的招牌又是納稅大戶,手心手背都是肉,兩家真是就此叫起真來,對當地經濟只有百害而無一利。”

      超威劉姓負責人表示,因為當前公司正在各地舉行訂貨會,此事極大打擊了經銷商的信心,目前具體損失還很難統計。

      對此,天能集團文宣部副總監兼總裁秘書李家貴堅稱:“清者自清,我們是上市公司不是法盲,再說業績一直很好,沒有必要也不屑于用這種下三爛的手段打擊其他企業,這純屬員工個人行為。”他進一步表示,當前行業正處困難時期,天能和超威也是利益共同體,可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需要抱團取暖。

      至于個別員工為何會有如此過激舉動,他表示:“并非源自一些人所說的所謂看到超威業績增長眼紅而可能是因為看不慣超威的一些做法。”

      而這要追溯到10月上旬,當時天能集團承辦了“2012中國新能源電動車產業高峰論壇”及“2012浙江省企業文化示范基地天能集團現場會”, 就在會議召開期間,兩家企業上演了一幕廣告大戰。

      李家貴介紹說,從國道到天能集團總部沿途以及長興新立交橋再到參會代表入駐酒店周邊,凡是有天能廣告牌的地方,總能發現超威“全球銷量第一”的廣告。因超威廣告內容不符合有關工商法規要求,長興工商執法大隊曾多次向超威提出警告,超威并由此將廣告牌更換為“全球領先”字樣,奇怪的是在會議結束后,卻將廣告牌全部撤下。

      “面對超威的咄咄逼人舉動,個別員工可能有些氣不過。”李家貴進一步表示:“另外,是不是全球第一也不是由某些國外評級機構說了算,必須是國家有關統計部門認定,再說,現在的很多評獎都是花錢買的,含金量幾何大家心里都清楚。”

      其實,早在此案發生之前,自年初起,天能和超威的相關產品便紛紛降價,打起了價格戰,對此,上述兩位受訪人士倒也不避諱,并互指對方為始作俑者,堅稱自身降價是被逼無奈。

      供需矛盾下的亂象

      8月國內生產鉛酸蓄電池1498.9萬千伏安時,比去年同期增幅達36.4%。

      “可以說一天一個價, 48伏12安時的小電池從年初的500元左右一直降到現在的350多元,讓我們措手不及,利潤不斷減少,現在主要是靠電動自行車配件掙點錢,順帶賣點電池。”談及年初以來的鉛酸蓄電池降價風潮和價格大戰,一位王姓超威電池二級經銷商向本報記者無奈地表示。

      至于誰先挑頭降價已無從考證,但某行業協會負責人李敏化名向本報記者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價格戰確由天能和超威兩家大佬發起,隨后一些小企業也加入其中。經過近一年的價格角力,目前,就48伏12安時電池來看,一線品牌約每組360元,二三線品牌為300多元。而在去年8、9月份,價格曾經飆升至900元左右。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理事長韓作樑向本報記者表示,價格戰的原因除了表面上爭奪市場份額之外,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去年鉛酸蓄電池行業“肅鉛風暴”之后的產能過剩以及需求不振。

      自2004年以來,鉛酸電池行業逐漸步入高速增長期,企業數量曾經一度達到3000余家,大小企業魚龍混雜,一些鉛污染中毒事件也頻頻發生,這引起了社會以及政府有關部門的高度關注。為此,環保部等部委從去年5月份開始聯合整肅鉛酸蓄電池行業污染問題,關閉取締了鉛蓄電池生產企業348家,停產140家,停產整治160家。

      進入2012年,為了淘汰落后產能,提高產業集中度,工信部又于上半年頒布了《鉛蓄電池行業準入條件》。

      新政紛紛落地,一些規模較小且不合規的企業遭到“清洗”。據韓作樑透露,目前登記在冊正常生產的企業只有313家,未來隨著《鉛酸蓄電池生產及再生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實施,企業數量將會縮至200家以內。

      就在此時,天能、超威等大企業則順勢大肆進行兼并重組及擴大產能,以搶奪因其他企業退出而留出來的市場空間,同時通過降價來擠出其他企業。

      此外,在肅鉛風暴以及后來的新政實施過程中,一些小作坊由于隱蔽性強查處難度大而得以繼續存在。韓作樑同時指出,約300家被吊銷營業執照的企業的閑置生產設備也逐漸轉入地下,黑工廠和小作坊由于不用交稅且不需勞保投入,所生產的電池極具成本優勢,價格要比市面上的合規電池低20%,不愁銷路,因此這部分“隱性非法產能”也占據了一定份額。

      雖然,各地政府也清楚這股“暗流”存在,但出于發展經濟、促進就業、維護穩定等原因,往往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其囂張氣焰,這種情況似乎已經成為制造業的“通病”。

      于是,大企業的狂飆突進和黑工廠、小作坊的“暗流涌動”雙雙推高了鉛酸蓄電池行業供給,有數據顯示,今年8月國內共生產鉛酸蓄電池1498.9萬千伏安時,與去年同期相比增幅達36.4%,其中天能和超威占到了約30%-40%的市場份額。

      供給增加之時,需求卻由于受到經濟不景氣等因素影響呈現疲軟態勢。韓作樑表示,下游電動自行車市場已于去年結束高速增長期步入平穩發展階段,其對鉛酸蓄電池的需求業已增速放緩,鉛酸蓄電池市場出現供過于求跡象,逐漸變成買方市場,價格戰愈演愈烈,利潤逐漸攤薄,一些企業賠本經營,行業洗牌加劇。

      李敏表示,此次洗牌至少要延續到2013年,行業大佬的“明爭暗斗”只是行業企業搏殺的一個縮影。

      污染陰影難去

      優惠政策取消無疑影響了企業回收電池的積極性。

      產能過剩、競爭亂象以及潛在污染問題備受詬病,再次引發了人們對鉛酸電池行業生存的大討論。

      “鉛酸蓄電池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技術成熟,其他電池在今后10年內都無法撼動其主體地位,更不可能將其替代。”對于鉛酸電池的前景,韓作樑向本報記者如是說。

      持有類似觀點的人士不在少數。國際電池商會總干事王澤力向本報記者表示,比起鎳氫電池和鋰電池,從電池性能和實用方面綜合考慮,鉛酸電池要更勝一籌。

      其中,最重要的是電池成本,鉛酸電池在三種電池中是最低的,最容易實現市場化。以電動自行車動力電池為例,一只鋰電池的價格是同等放電效率鉛酸電池的三倍,制造成本也是鉛酸電池的三倍多。

      另外,鉛作為一種可回收的金屬,能夠補充原材料的不足,有效降低由于原材料消耗導致原料價格上漲的問題。目前,鉛酸電池中鉛回收率在98%。而鋰材料由于是活性金屬,至目前全球范圍內還沒有一種行之有效的回收方法,這也是導致隨著鋰電池使用量的增加,鋰材料價格暴漲的重要原因。

      也許正是考慮到上述因素,全球蓄電池產業第一品牌和供應商——江森自控也于近年分別在上海、浙江長興以及重慶等地布局落子,其發展的重點依然是鉛酸蓄電池;而萬向、比亞迪、A123等涉足電池業務的企業在鋰電池方面偏重理念,實際步子邁得也并不大,這些跡象似乎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鉛酸蓄電池仍有強勁的生命力和市場空間。

      有前景不代表沒有隱憂,目前最大的隱憂仍然是污染問題。韓作樑表示,當前我國還未建立完善的鉛酸廢舊電池回收體系,鉛酸蓄電池回收過程中的污染要重于生產過程,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一些黑工廠和小作坊將回收的廢舊電池酸隨意亂倒,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再生鉛廠對回收鉛加工粗糙,鉛污染物四散,導致環境問題。

      就此,韓作樑指出,參考國外的經驗,今后應該大力推行“誰生產誰回收”的機制。目前,雖然天能和超威等大型企業也在各地建設了循環經濟產業園區,成效顯著,并推出以舊換新價格優惠政策,但在回收廢舊電池過程中也有困惑。

      就國家政策層面而言,國家稅務總局曾經推出電池回收稅收優惠政策,但該政策在執行三年后已于2010年廢止,并未延續,而廢舊電池回收對很多生產企業而言意味著需要進一步投入成本,優惠政策取消無疑影響了企業回收電池的積極性。

      另外,目前80%的廢舊電池資源掌握在小商販手中,而個別企業在回收廢舊電池過程中要求出具發票,這一要求對這些個體戶們來說是無法滿足的。

      正是國家相關政策的缺失和回收中的亂象使得很多電池生產企業遭遇回收難,面臨“無米下鍋”的尷尬窘境。(岳章)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