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明年或再增加


    時間:2012-11-26





    編者按:11月22日,第10屆廣州國際汽車展覽會在廣州召開,在汽車產業整體增長趨緩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成為本屆展會的亮點。從新能源汽車試點至今,人們期待中的大規模發展到底何時能夠成行?各大汽車廠商在新能源汽車研制領域又是怎樣“開花結果”的呢?

      新能源汽車試點城市明年或再增加

      增加私人購車比例成沖刺2015關鍵

      專家認為,目前新能源汽車市場主要是公共用車,若不改變現有結構,增加私人購車,實現2015年目標將是空談

      ■本報見習記者 岳 偉

      隨著上海、北京、深圳等城市私人購置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漸近成熟,目前全國25個新能源汽車試點同樣有增加的可能。

      近日,在2012年第10屆廣州車展期間,記者從國家工信部、財政部等有關部門人士處獲悉,國家正在研討擴大新能源汽車的試點城市,包括公共服務領域和私人購買領域的試點都有增加的可能。

      有消息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透露,全國部分非試點城市同樣在布局新能源產業鏈,擴大試點的呼聲一直很高,隨著《新能源汽車產業規劃》的通過和主要試點城市運營模式的成熟,今年下半年政府已經加快調研工作,不過該政策最早可能在明年年中才能出臺。

      模式漸近成熟

      “新能源汽車正處于市場培育階段”已是業內的普遍認識,而在現階段,無論是公共服務還是私人領域,對新能源汽車進行統一管理,規模運營將有利于其健康推廣。

      但在公共交通領域,即便是目前存在政府補貼,新能源公交客車價格仍顯高昂。為此“深圳模式”中采用的融資租賃方式能很好地解決公交公司前期無法一次性支付巨額購置資金的問題。

      其具體操作由中國普天信息產業集團公司出面擔保,公交公司向交通銀行4.22,0.00,0.00%下屬的金融租賃公司提出貸款,用以支付新能源購車費用,政府則將同樣行駛里程下的燃油汽車所需運營費用全部轉入普天賬戶。

      這種融資租賃模式被比亞迪16.48,0.00,0.00%推廣至其它城市的公共交通領域,其中也包括出租車。經比亞迪測算,一輛電動公交大巴按照目前的價格,通過節能產生的效益5年可以覆蓋所有成本,一般公交車的使用壽命為8年,相當于還有3年是“零成本運營”。

      由于該模式對出租車公司公交公司的信貸資質要求較高,比亞迪還推出了經營性租賃和買方信貸等模式,客戶可根據需求和具體合作業務自由選擇合作模式。

      而在私人購買領域,其模式現階段也主要以集團采購、區域試點為主,方便統一管理,但相關細則的出臺還是為消費者打了一針“強心劑”。

      據悉,上海市對新能源車牌照已有明確的專門號段管理,而且財政補貼政策面向全國汽車企業,沒有地方保護色彩。目前上海市對純電動車已經開始發放牌照,指標為每年2萬個,按照目前的新能源汽車扶持政策和上海市號牌管理政策,在上海購新能源汽車,一輛車最多可省16萬元的費用。

      而北京市也開始向公眾征求新能源購車意見,預計年底出臺。有業內人士認為,京滬兩地對新能源私人購車標準出臺細則,將帶動全國25個新能源試點城市的政策細化。

      目標壓力驅動

      在今年7月份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下稱“規劃”中明確指出,爭取到2015年,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累計產銷量達到50萬輛,到2020年超過500萬輛;2015年當年生產的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每百公里6.9升,到2020年降至5.0升。

      國內汽車專家張志勇告訴記者,這一目標也是促使新能源汽車增加推廣試點的重要原因。

      的確,依據目前新能源汽車發展現狀,《規劃》中提出的目標很有難度。據了解,從去年初開始全面試點的全國25個城市,至去年底,節能與新能源車的總量也僅為1.6萬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9個月,國內主要乘用車企業新能源汽車銷量僅為6982輛,其中純電動車3009輛,混合動力車3973輛。整體市場仍然處于冰凍期。

      而各地也有自己的任務。《廣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將重點發展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和中混以上混合動力客車及乘用車,鼓勵發展特種用途電動汽車、新一代輕型純電動汽車和LNG汽車,目標是在廣東省2015年形成20萬輛以上新能源汽車綜合生產能力,全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規模達到5萬輛。

      但在目前的試點城市中,私人購買僅有深圳市,公共交通僅有廣州。廣東省發改委有關人士對記者表示,廣東省仍有一些地區適合新能源車的推廣,僅靠上述兩個城市完成目標還是不夠。

      “目前市場主要是公共用車公交、出租,私人購買,哪怕是集團采購規模也并不多,如果不改變這樣的結構,如增加私人領域培育,實現2015年的目標絕對是空談。”國家“863計劃”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剛認為。


    來源:證券日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