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稻強米弱”態勢延續 應考慮啟動粳稻臨時收儲政策


    作者:王猛    時間:2012-11-20





    記者近日在吉林省水稻主產區調研了解到,從10月中旬水稻逐步上市以來,受連日多雨、米價走弱、農民惜售等因素影響,新季粳稻價格呈現高開低走態勢,“稻強米弱”態勢繼續延續,許多稻米深加工企業虧損嚴重。業內專家認為,隨著收購高峰期到來,集中上市或進一步打壓稻米價格,國家必要時應啟動粳稻臨時收儲政策。

      新稻收購價高開低走

      在政策調動和市場價格拉動下,今年吉林農民種水稻積極性較高,全省種植面積穩定在1218萬畝,與去年持平。

      目前,吉林省水稻產區收割已經結束。從吉林主要水稻產區來看,整體呈現出高開低走的態勢,但當前價格仍然高于國家出臺的每斤1.4元的托市價。

      松原市前郭灌區位于吉林省松原腹地,是東北四大灌區之一,擁有水田面積60萬畝,是吉林省最大的灌區。

      灌區農墾局黨委宣傳部長于向奎表示,今年預計灌區總產量可達45萬噸,平均單產每公頃11噸,比去年提高500公斤左右。

      前郭縣紅星農場二分廠職工田貴今年種了1.7坰水稻,已經收割完畢,預計每公頃收獲水稻1.7萬斤長粒香米.

      “今年夏天溫度低,而且稻瘟病比較重,估計影響單產近1000斤,雖然不如去年的超級稻去年2萬斤的產量,但每斤價格要比普通稻高3毛,收入也差不多,今年價格至少漲至1.7元/斤才會賣掉。”田貴說。

      前郭縣平盛米業總經理李文平說,10月中旬以來,新稻價格持續走低,9月28日稻谷收購價2.48分每個出米率,到10月13日的2.34分,和16日的2.25分。折算成稻谷價格在每斤1.4元-1.55元。

      在德惠、梨樹、梅河口及白城等吉林省水稻產區,新稻收購價都出現了高開低走的態勢。

      多瓶頸制約收購主體積極性

      據了解,受收獲期持續降雨影響,今年吉林省水稻水分明顯高于常年,加工、運輸、倉儲等諸多環節受抑制,收購進度與去年同期相比明顯放緩。

      李文平的稻米加工廠年加工大米1萬噸左右,屬于周邊中等水平,自9月28日收購以來,今年開始收購已經半個月,收購了1000多噸,已加工600多噸,庫存在500噸左右,而去年同期,庫存達上千噸,常年水平在3000噸左右。

      “持續下雨影響運輸和收割進度,價格走低農民也惜售。”李文平說,目前銷往南方的大米價格在下降,折算成稻谷的收購價格也就下降。加工大米主要銷往廣西、云南、南京等地,近期新米并未大量銷往南方,價格下滑銷量也不佳,當前加工是按照訂單生產。

      當前,王文影的大米工廠每日收購100噸,遠遠小于去年收購水平,基本上隨購隨加工,而且收購的糧食,大多數是到農民地頭選購的優質糧源,直接加工后發送給訂單客戶,預計大規模收購要在11月份開始。

      雖然“稻強米弱”對稻米加工企業的影響不如秈稻明顯,但南方銷區粳米價格的走弱,也影響東北產區稻米加工的積極性,而且近兩三年來,國家扶持粳稻發展,生產成本、價格不斷提高,南北粳米價差拉大,對東北粳稻市場價格產生一定壓制。

      稻米企業虧損加劇

      “稻強米弱”的情況在東北著名水稻主產區梅河口市更加明顯,受大米價格低迷影響,許多稻米企業虧損加劇。

      梅河口全市水田面積60萬畝,正常年景產量在26萬噸左右。據悉,常年梅河口收購水稻開始在11月初,高峰在11月中旬。由于今年收購前水稻價格高,農民惜售心理嚴重,預計今年高峰將出現在12月。

      梅河口廣源糧谷有限公司總經理曹玉海說:“現在當地大米69%出米率成本價在2.3元左右,現在當地超級稻大米價格在2.35-2.4元,除去其他成本支持,現在就是賠錢。”

      “產區價格高,銷區價格低,現在當地深加工企業虧損情況嚴重。”吉糧集團梅河谷物有限公司經理王志堅說,今年到目前,他們企業已經虧損600多萬元。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今年后期水稻價格過低,老百姓會惜售。考慮到化肥、農藥、人工等生產成本大幅上漲,農民對稻谷價格上漲的預期比較強。

      對此,吉林省糧食經濟學會秘書長劉笑然表示,在水稻價格下滑低于托市價時,應及時啟動最低收購價政策,保護農民利益。同時,控制好糧食收購貸款的投放力度與節奏,增強對中小加工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發揮基層購糧主體毛細血管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要制訂粳稻市場整體價格大幅上漲的應對預案,加強對外資、中央及地方大型糧油企業等在優質稻米產區收購行為的監測與管理,重點通過信貸投放控制收購進度與價格走勢。”劉笑然表示,應增強對農民的市場信息服務,不但要使農民種好地,更要服務農民“賣好糧”,提高農民把握賣糧時機的能力,改變傳統的集中銷售習慣。(王猛)


    來源:新華網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35964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