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認為,隨著城鎮化的推進,產業區域性轉移的步伐將加快,從而加快國內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未來我國主導產業、支柱產業將從重化工業、制造業向服務業轉換。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時代。
產業轉移升級將加快
“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呈現階梯性,東部是60%,中部是45%,西部是41%。未來城鎮化的發展需要合理的形態,不論從經濟發展還是國家安全角度來看,處理好城鎮化發展的區域形態,控制好人口的流向非常重要。”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主任慕海平認為,首先要發展產業城鎮化,通過產業集中來帶動人口的聚集。
“城鎮化的前提就是產業做支撐,沒有產業支撐,人聚集起來之后又得離開。”中國公共經濟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張占斌認為,中西部地區城鎮化發展所需的產業支撐已具備多方面條件,這將加快產業結構的變遷和升級。
“一方面,東部總有產業要向中西部流動,這樣可以為中西部增加新的力量,東部承接更高規格的產業;另一方面,中西部采取新的競爭方式,比如搞內陸開放高地,吸收產業。而且,中西部地區通過開放和城市品位提升,會吸引國際、國內產業的集聚,西部地區總是有資源開發,礦產、水電以及我們未知的東西,發展適合自身的產業。”張占斌表示,從國家安全角度考慮,在中西部地區會布局一些城市群或者大城市,這中間也會有產業布局的支持。
城鎮化是產業區域轉移的源動力和必要條件。伴隨城鎮化推進下的產業區域轉移,我國產業發展將呈現區域化、結構化、階段化特征。中投證券報告認為,我國產業升級將隨產業轉移呈梯度推進的態勢,大致形成國際產業向我國沿海經濟圈轉移,沿海經濟圈向中西部轉移的局面。承接產業轉移是中西部城市實現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重要途徑,而城鎮化為農民工就地就業、產業區域轉移鋪平道路。
服務業發展迎來黃金期
業內人士認為,新型城鎮化不僅能夠推動以教育、醫療、社保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發展,也能夠推動以商貿、餐飲、旅游等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型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服務業發展越快,新市場擴充的量就越大。
中投證券報告認為,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未來五年,我國將逐步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增速將逐步放緩甚至下降,第三產業將加快發展。預計服務業增速將達到12%以上,2015年將迎來產業拐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超過50%,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將經歷從“先導產業主導產業支柱產業”的轉換,在前兩階段擁有持續高成長性。相應的,在城鎮化加速階段,我國的支柱產業將主要在第三產業中誕生。
統計數據顯示,目前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僅為43%,不僅低于發達國家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與我國發展階段大體相當的國家50%左右的水平。
分析人士認為,對照工業化階段規律,伴隨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服務業發展結構也將出現演變。在工業化初期,以發展商業、交通運輸、通信業為主,在工業化中期,金融、保險和流通服務業得到發展,在工業化后期,服務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新型業態開始出現,旅游、娛樂等服務業發展較快,生產和生活服務業互動發展。在后工業化社會,金融、保險、商務服務業等進一步發展,科研、信息、教育等現代知識型服務業崛起為主流業態。(倪銘婭)
來源:中國證券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