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百強增速創十年來新低
規模驅動式增長路盡 提升經營效率成當務之急
經過十多年的高速增長,國內零售企業再次走到了變革的十字路口。在剛剛落幕的第十四屆中國連鎖業會議上,中國連鎖經營協會會長郭戈平透露,前三季度,零售百強的銷售額平均增幅不足10%,創十年來新低。業界認為,以往單純靠規模驅動企業發展的時代面臨終結,零售企業亟待找到新的盈利增長點。
銷售增幅不到一成
日前,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的一項調查顯示,零售業連鎖百強的銷售平均增速不足10%,三年來首次低于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增幅。商務部對重點零售企業的監測數據也顯示,前三季度,這些企業的銷售額平均增速僅8.4%。上一次連鎖百強的銷售增速不到一成,還是十年前的事情。
另一項數據也顯示了零售企業目前發展的舉步維艱。在已經發布三季度財報的百貨上市公司中,在銷售額增長趨緩的情況下,超過半數企業的凈利處于下行狀態。超市業也不例外,大部分公司出現了凈利下降或者凈利增速放緩的狀況。
成本上漲利潤縮水
“國內零售業從起步到成為流通領域的中堅力量,僅僅用了不到20年。但這種靠規模擴張的粗放式增長模式正面臨終結。”郭戈平表示,經濟增長放緩、消費意愿不足是影響零售業增速的重要因素。從企業運營層面看,人力和租金成本不斷上漲讓零售企業的發展遇到瓶頸。
根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對部分零售企業的調研,2011年,這些企業的人工成本增長19%,今年上半年增長為15%;去年企業的租金成本則上漲一成。有機構預測,未來三年,將是零售企業門店租賃到期的集中階段,其將不得不面對門店續租上漲甚至續租失敗的風險。
目前,人工和租金成本是企業的剛性成本,企業迫切需要更大的利潤增幅來抵消這些成本。但目前零售業利潤的主要來源是通道費用、物業出租利潤、投資收益以及預付卡沉淀資金,通過商品差價所獲得的利潤比例卻在下降。在業內人士看來,不看重商品經營,必然導致企業對市場判斷和價格控制的失靈。企業改變盈利模式、提高核心競爭力迫在眉睫。
提高效率解決問題
對于超市而言,主要的經營模式是代銷。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這種模式最大弊端就是供應鏈不透明,因此產生大量隨意性退貨,導致供應鏈效率低下。“以減少退貨為切入點,推動退貨管理,提高供應鏈效率是大勢所趨。”
百貨業態由聯營改為自營模式也可以提高企業的經營效率。不少百貨高管都認為,自營可以提高核心競爭力、提升顧客忠誠度、改善毛利水平以及降低交易費等。
據了解,王府井百貨北京地區的所有門店已實行統一采購,并且正在嘗試自有品牌的開發,這有助于百貨業提高利潤空間。
在消費升級、消費者面臨更多渠道選擇的情況下,創新經營模式也成為零售企業再增長的引擎。“從外延來講,創新意味著開發新市場和開拓新業態。像步步高看準三四線市場的商機,在這些城市發展購物中心業態。在今年形勢不好的情況下保持了銷售額和利潤的持續增長,”郭戈平說,“從內涵上說,創新需要優化流程和改進管理。華潤萬家采用移動供應鏈管理,使訂單的滿足率能達到90%。”
來源:北京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