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安全門事件”對中國海外投資產生的寒蟬效應正在逐漸顯現。據記者不完全統計,包括美國、加拿大在內的一些國家正在收緊對海外企業投資敞開的門檻,其中包括加拿大政府駁回部分外資能源收購請求、三一集團在俄勒岡州的風電項目遭阻止等,這也給投資者信心蒙上了一層陰影。專家提醒,一方面要認識到海外投資的復雜性和長期性,另一方面則要朝著優勢互補的方向發展來避免正面沖突。
近日,加拿大政府駁回了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以大約52.1億美元收購一家天然氣生產企業的方案,而此舉為中國投資者在加拿大的并購道路埋下了更多不確定性的伏筆。據了解,中國海洋石油有限公司正準備以151億美元收購尼克森公司。加拿大最早有可能在11月中旬就該交易做出裁決。在中海油和尼克森的交易公布之后,加拿大總理哈珀就曾表示,鑒于交易的規模和中海油作為國有企業的身份,這宗收購需要加以特別考慮。
此外,在美中資企業的并購行為也頻繁遭到拒絕。除了10月8日美國國會眾議院情報委員會公布報告以國家安全為由“封殺”華為、中興兩家企業之外,三一集團在俄勒岡州的風電項目,以及一家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商收購一家美電池生產商的計劃也均受到美國方面阻止。
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認為,過去中國作為貿易大國更多的是低端產品,而現在越來越多的開始進軍高技術、高附加值產業,這給美國等發達國家直接帶來競爭,在這種情況下,除非是能夠帶來更多的就業機會,否則其他的投資并購行為都很難受到歡迎。除了貿易保護主義因素,相關并購活動遭到限制也是美國政客的需要,尤其在大選前夕。
中國社科院美國研究所教授張國慶指出,上訴做法在某種程度上打擊了外國投資者的信心,這種寒蟬效應動搖了他們對美國的投資熱情,在當前美國經濟比較困難的情況下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而商務部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前9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26個國家和地區的2941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同比增長28.9%,其中對美國的投資增速14.3%,與前7月相比,增速回落近一半。
業內人士指出,中國企業要堅持實施“走出去”戰略,但與此同時要做好相關調研工作,將各種可能出現的障礙估計充分,提早做好相關預案。(張慧敏)
來源:北京商報
轉自: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